締造可以持續的轉化:平靜、勇氣和智慧

世事常變,變幻才是永恆。我們的身體、思想、遇到的事和物都在不斷遷流變化之中。能洞悉和管理轉變,對我們的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幸福都非常重要。

佛陀教導我們所有世間的現象皆是無常、是會變異的,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去觀察一個永恆不變的外在世界。我們很難為這個「我」去「作主」,更何況妄想去為外面的世界作主!因為我們的存在是因緣和合而成,生老病死不單只是自然,而是必然。我們的「身分」不論是依附於工作還是家庭,都是由不同的角色堆砌而成,同樣有生有滅、有起有落。假若我們未能明白變幻的道理,執著於生命中喜歡或討厭的一小片段,那我們就不能忍耐和接受「所」觀察的事和物在轉變,更不能體會有「能」力觀察的「我」亦同樣在不斷轉變。

很少人會在剛開展新的工作或關係時就已經充滿憎惡,但我們對工作或其他人的態度很容易會隨著時日而改變。因為現實往往是多面、複雜和不穩定的,我們很容易被風暴前的平靜所欺騙。「無常」的美好一面或許是:任何不愉快、不理想、不幸的經驗都「有彎轉」。如果我們患上了感冒或是發熱,身體的強烈不適或許讓我們覺得這個病永遠都不會好。但身體最終會漸漸地復原、會痊癒。有時情况壞到讓我們覺得很困迫、全無希望,天好似要塌下來,好像全世界都與我們作對,甚至連天氣都要作弄人。但是不論消息是好是壞,壞新聞最終都會過去,成為舊新聞。

Karunadasa 教授解釋說「無常」的特質就是「因為無常,所以有變化的可能。」[1]佛教認為人的心性是很可塑和很靈活,有很大轉化的空間。當然這個轉化往正面還是負面走,則影響我們身心健康的起落。佛陀說如果人的身心個性有小至一粒沙的部分是改變不了,那我們為了更崇高的人生而修行的努力就會變得徒勞無功。心理的健康其實和身體的健康一樣是會變化的。它可以受到生活大大小小的事情影響,很難探究變化的源頭。當我們心理的狀況出了異樣,就必須如照顧身體上的狀況一樣:取得休息、取得專業的協助、取得支援。我們不要將心理的健康視作理所當然,但亦不要將壞的情況當作無轉圜餘地。

有時情況去到某個地步好像沒轉圜餘地,但實情只是需要很多的條件和協助,包括時間。感冒的時間可能是一星期,癌症的時間可能是數年或更長,心情不佳或許可以瞓一覺就好,抑鬱可能是長期的抗戰。

面對生命的挑戰,我們可以選擇培養接受環境的平靜、改變環境的勇氣和分辨可改變和不可改變的智慧。[2]佛法指出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去培養自己的心,讓自己在這個改變的過程中更平静、更勇敢和有智慧。聖嚴法師建議我們面對不同的情况,特别是困境時要懂得「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3]當中的智慧是要懂得可以處理和不可以處理的中道。了解有那些人和事是我們在認知上、實質上、或心理上有能力面對。我們往往有歡喜和不歡喜的人事和環境需要接納和處理。我們可以盡心盡力耐心堅定不移去推動轉變,但亦要明白轉變未必可以即時見效。我們必須明白深遠和可持續的轉變,需要通過眾多有利的因緣長時間的積累。


[1] Karunadasa,Yakupitiyage.2013.“Non-self and the Putative Over Self.” In Early Buddhist Teachings: The Middle Posi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pp 35–50. Hong Kong: Centre of Buddhist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eprint, Second 2015.

[2]參照美國神學家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1892–1971)的《寧靜禱文》。洪蘭在《改變:生物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如何有效協助自我成長》一書中翻譯的版本是:「親愛的上帝,請賜給我雅量從容的接受不可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改變應該改變的事,並賜給我智慧去分辨什麼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不可以改變的。」

[3] 參見:https://www.ddm.org.tw/event/spirit/page02_02_01.html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