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大師釋一行:一個屬於所有信仰的人

毫無疑問,幾個世代以來,禪宗大師釋一行都是靈性和道德上的典範人物。他所走的路,是社會公義、全球療傷和宗教間的相互瞭解。這路也是其他人如已故的小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和安培卡博士(Dr. Bhimrao Ambedkar)所走的路。這路並不好走,且常會遇上種種挑戰,如資源匱乏、缺乏民衆或政府支持、別人的冷嘲熱諷,在某些地區甚至是實實在在的人身危險。縱觀歷世,和平之路往往被殘酷的謀殺導致走不下去,或被既得利益者腐化侵蝕,又或為誤解所扭曲。但是,「一行」這法號完美地說明了禪師的志向:不管前景如何艱難、如何危險,對這位出家人而言都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也只有一條路是他願意走的,這路包含着所有其他的路,使它們轉化成生命中有意義的、對靈性有益的道路。

托馬斯.默頓(Thomas Merton)是與一行走相同道路的人。默頓是苦修士。在天主教發展為願與不同基督教教派及與其他宗教對話的近代天主教一事上,他起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影響。在他生命的後期,他日益參與社會公義、和平運動,以及宗教對話,尤其是與佛教禪宗的對話。他後期的寫作所特意關注的包括:從神學角度重新評價核子戰爭的道德性;美國的民權運動;為被壓迫民族恢復公義;以及反越戰運動。他對上帝如何看待世界的道德立場,有其獨特的關注,並使這種社會使命與其修士誓言和諧共存。到現在,他還是很多基督教徒和非教徒人士精神鼓舞的泉源,並被視為天主教進步主義的領袖人物。

我曾寫過一篇有關寂天和默頓兩人之間道德共性的論文。當時,後期的默頓為瞭解佛教所作出的坦誠的嘗試,令我很受到觸動。他在這時期的一些作品,實際上用於反駁西方有關佛教教義悲觀和厭世這種看法。他的結論是: 佛教教義對生命是極端熱切的(Zen and the Birds of Appetite, 93)。最根本的是,佛教教義藉禪定和智慧透徹地認識苦難的意義和實況,藉和平與慈悲保護眾生對抗苦難,幫助人們在孤單面對世界之時,得以超越過程和自然需要的支配,「探索並辨認運作中的激情和謬見的力量」(Merton, Zen and the Birds of Appetite, 90)。這樣評價佛教,從任何天主教或非佛教的標準而言都肯定是公正的,而要是很多佛教徒同意這評價,也並非令人感到意外的事。

默頓和釋一行只會面過一次,卻在這天主教教士腦海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他當時對美國血腥介入越南戰爭以及其所屬教會對此事沈默不語正越來越失望。事實上,他曾宣布,與很多其他美國人或英國人比較,一行更是他的兄弟,因為他們倆對事物的看法「完全相同」(Nhat Hanh is my brother):  他倆都強烈反對越南戰爭,都知道對和平的真正答案,不可能在於美國的軍事力量和侵略。對默頓來說,長久和平的真正答案在於人類得以自由選擇本真性。他相信,釋一行的靈性能夠提供這自由:

一行是一個自由的人,一個為弟兄而行動的、受宗教慈悲傳統的精神動力驅動的人。如同很多其他的人那樣,他來到了我們中間,一次又一次地見證着禪的精神。沒有人能像他那樣更能向我們顯示,禪不是什麼只顧內省不問世事的小圈子極端宗教,而是在現代世界中擁有着罕有而獨特的責任感的。不管一行到了哪裏,他都會以他的精神力量、以一位看透生死的禪師的獨處邁着他的步伐。(Nhat Hanh is my brother)

雖然來自不同靈性傳統的大師對自己工作的性質各有獨特的看法,但他們的事業在很多情況下卻會相交在一起。對於這一點,默頓在思考他與一行的相近之處時,這樣優美地描述:「我們都是僧侶,都過了差不多年數的寺院生活。我們都是詩人,也都是存在主義者。我和一行之間的共通之處,遠比我和很多美國人的共通之處要多。我是毫不猶豫地這樣説的。」(Nhat Hanh is my brother) 令人高興的是,他在這點上是正確的。自從默頓過早地離世後,釋一行寫了幾本重要的書,它們都是與默頓尋求瞭解另一信仰的努力一致的。其中最突出的有Living Buddha, Living ChristGoing Home: Jesus and Buddha as Brothers。一如默頓大多數的著作那樣,它們都並非系統性的神學著作,作者的本意也並非如此。作為哲學家,釋一行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在談菩提時直指其心而並不只停留在理智層面。而從許多方面來說,那正是一行在獻身於作為越南良心的中心和歐洲最大最生氣勃勃的梅村的創建人的整個努力中的做法。他所努力的,是照顧全人類,因為對他而言,佛陀是個守住於所有眾生中的實體。

「佛陀就在這裏;我們無須到靈鷲山去。我們不受外相迷惑。對我來說,佛陀並非名相而已,佛陀是一個實體。每天我都和佛陀生活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我和佛陀坐在一起。走路的時候,我與佛陀同行。當我在佛法講座中講話時,也是與佛陀在一起。

我不會用這佛陀的本質去換取看一下佛陀外相的機會。我們不應當趕着給旅行社打電話,然後飛往印度爬上靈鷲山去見佛陀。不管那些廣告如何誘人,我們是不會受騙的。佛陀就在我們這裏。」(The Energy of Prayer, 66 – 7)

對我來說,這段文字所顯示的,是釋一行對事物最重要的洞察,與默頓本身在斯里蘭卡的波隆納魯沃(Polonnaruwa)時感受到佛陀的經驗相似,而那次經驗也許是默頓生命後期最為奧妙的靈性體驗:「那石頭,所有東西,所有生命,都充滿着佛陀的法身……一切都是空,一切都是慈悲。」(Merton, Asian Journal, 233 – 6) 因此,在一行對佛教的表述中,存在着一個明確無誤的人佛一體,那是如此緊密,如此熟悉,以至人們會有這樣的經驗,即使他們並不知道。一行禪師真的是「一個屬於所有信仰的人」,又怎會令人覺得驚訝呢?

Nhat Hanh is my brother 的引文取自King, Robert H. 所著Thomas Merton and Thich Nhat Hanh: Engaged Spirituality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New York and London: Continuum, 2001, 頁107。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