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近代佛教思想家和實踐家歐陽竟無居士往生八十年:早歲的遭遇和啟蒙

今年(2023)是中國近代佛教思想家和實踐家、支那內學院創辦人歐陽竟無居士往生的八十週年。

歐陽居士生於1871年,當時是清朝同治十年。以學術環境而言,此期間承繼乾、嘉、道、咸的經典研究仍見鼎盛,即所謂「長於求是」「徵其文明」(語出章太炎的《清儒》篇)的經學傳統。但同時又在古今和新舊之學以外形成了比較開放和均衡的經學。而一群「中興名臣」如曾國藩等提倡書院教育,並興辦新式教育和翻譯西洋學術著作。

歐陽竟無(1871 – 1943)是江西宜黃人。當地城南鄉陳坊村有佛教禪宗曹洞宗的祖庭曹山寺,據說是唐代僧人本寂禪師創建。道光時曹山寺已見衰落之象。道光五年重修部分曹山寺。寺旁有碑,題「曹山寺碑記」,記述了那時曹山寺「殿宇荒涼」。歐陽居士曾否踏足這家佛寺,與此寺是否有任何因緣,筆者暫未見任何史料。

在佛學研究以至更廣泛的學術範圍上,歐陽竟無的觀點都惹起不少討論和爭議,不少文獻都有記載,本文不會在這方面著墨。筆者藉著這篇短文略記歐陽居士自出生至離開家鄉往外就學之前的一段經歷,以回顧造就這位思想家的一些因緣。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的程恭讓在《歐陽竟無先生的生平、事業及其佛教思想的特質》一文對於歐陽居士早年成長經歷和思想淵源有比較詳盡的考證和描述。本文以此為基礎,配合其他資料整理而成。程恭讓的考證,則多參考歐陽竟無自著《竟無詩文.見聞瑣錄序》、其叔父歐陽昱所著《見聞瑣錄》、徐清祥著《歐陽竟無評傳》和呂澂著《親教師歐陽先生事略》。

歐陽姓的家族中,文化上有大成就者,以唐之歐陽詢、宋之歐陽修為遠祖。當然這只是認同共祖、連通世系的說法。歐陽竟無的曾祖歐陽文楷習詩文辭章,開始家族讀書的風氣。祖父歐陽鼎訓中舉人,步入仕途。歐陽鼎訓長子歐陽暉,參加道光己酉科考試中舉人。他擅長文章詞賦、古文和書法,在京城頗有聲譽。歐陽暉志在功名,然而中舉後多年未能再次高中。中年之後歐陽暉回到家鄉督辦團練,終生不得其志。歐陽暉就是歐陽竟無的生父。歐陽暉於光緒丙子年(1876)病逝,這一年歐陽竟無虛齡六歲。

歐陽暉逝世,對家庭打擊很大。孤兒寡母頓時失去依藉,生活無著。幸虧歐陽竟無的叔父歐陽昱挺身救助,承擔起長兄一家的生活開支,以及培養遺孤的重責。歐陽昱同治十二年(1873年)以優異成績鄉試中拔貢,後被錄為清州州判,但因為心中另有志向,並未就任。歐陽昱一直鑽研經史百家,尤注重實用知識。他十分注重督導長兄的兒子們尋求學問。歐陽竟無的啟蒙教育就是這樣開始的。數年之間,叔父歐陽昱曾當過塾師和幕僚,南北奔走。叔父本身有五個兒子,負擔本已十分沉重。對於叔父的照顧,歐陽竟無感激不已。他一生在為學和做人上,勤懇而且謹慎,與早年的經驗不無關係。

叔父的性情品格和思想理念等,給歐陽竟無留下深厚的影響。叔父死後,第五子歐陽溱準備刻印父親的遺書《見聞瑣錄》, 請歐陽竟無寫序。<《見聞瑣錄》序>這篇文章中,歐陽竟無這樣描述叔父的性格:「血性男子直心坦懷,無一毫利害之計、禍患之惕,則叔父所自有,又誰得而教之哉!」

歐陽昱對國事世事以至經濟民生都很有責任感。他晚年曾成為河南巡撫松壽的幕僚。松壽為歐陽昱遺書《崇本堂文集》作的序,稱讚歐陽昱是一代真儒。序中說「(先生)尤究心經世之學,於歷代朝章國政兵事邊防,博考旁稽,能屈伸指而言其得失。足跡所經,山川扼要,風土人情,靡不諏諮故老,遍覽熟識,蓋其懷抱宏遠,志欲有所樹於時,不屑以文士自囿也。」

歐陽昱關注國家時局的取向,深深影響著歐陽竟無後來對佛教的理解。 他認為「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 這一個立場引起很大的爭議。這一方面,並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

歐陽竟無自六歲開始,即隨叔父讀書。由詩賦文章到文字考據,以至程朱義理之學,在多方面得到良好的訓練。這是他其後思想學問的根源,亦可算是這位大學文家和實踐家的啟蒙之旅。


本文至此,大略說了歐陽竟無早歲的遭遇和啟蒙,應可結束。在先生往生八十週年之際,以下補充, 順序把這位近代思想家由成長到逝世的歷程簡要交代,以表追念。

光緒十六年(1890),先生二十歲,由家鄉到了南昌市,考進經訓書院,開始接觸由西洋傳入的格致、天算等新學問,並且認識了桂伯華、梅光羲、李證剛等一群名士。在桂伯華的佛法思想影響和引介下,歐陽竟無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親赴南京,初會楊文會(仁山)居士。

楊文會是中國近代著名佛學家。清同治丙寅年(1866)時,因有感於太平天國的破壞,佛教經籍散流各處,部分未知去向。楊文會和王梅叔、魏剛己、曹鏡初等佛教同仁,在金陵創設了佛教刻經處。此後數十年,一直投身於刻印和流通的志業,以及佛教人才的培養。

楊文會初會歐陽竟無之後,對他十分賞識。不久後,便命歐陽竟無東渡日本尋訪佛教遺籍。在東京,先生結識了章太炎、劉師培等人。1910年,歐陽竟無再次赴南京追隨楊仁山研習,專注法相唯識。1911年,楊文會去世,遺命中歐陽竟無負責編校一職,即是指定了歐陽作為振興佛教事業的繼承人。

1914年,金陵刻經處成立佛學研究部。1918年,歐陽竟無與沈子培、陳伯年、梁啓超、熊秉三、蔡孑民、章太炎等人共同發起以金陵刻經處研究部為基礎,籌建支那內學院。經四年,內學院於1922年正式成立。此處開始聚集了呂澂、湯用彤、王恩洋、黃懺華、熊十力等人,都是近代研究佛教的精英。抗戰期間,內學院遷往四川江津, 位於江津縣城東門外,名為支那內學院蜀院。歐陽竟無繼續主持,內學院成為近代影響極大的佛學研究中心和居士弘法基地。1943年2月,歐陽竟無病逝於江津蜀院。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