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認證  以佛療心 —— 佛法輔導員

首批獲取專業佛法輔導員資格的人士:莊銳輝、Yung、黃惠雯、余偉亮(左至右)(圖片提供:香港佛教)。
首批獲取專業佛法輔導員資格的人士:莊銳輝、Yung、黃惠雯、余偉亮(左至右)(圖片提供:香港佛教)。

香港的學校、社會服務機構或大型商業機構,一直有提供「輔導服務」。根據美國輔導協會(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的定義:輔導的目的是「領導不同的個人、家庭及團體達至『身』、『心』健康、教育及事業的目的」。香港的生活壓力巨大,都市人對精神輔導的需求有增無減。

有見及此,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於2018年首創「佛法輔導碩士」課程,其後在其專業進修學院(HKU SPACE)開辦「佛法輔導專業實踐深造文憑課程」,以理論和實踐並重的方式,培育專業佛法輔導員。

首屆完成「佛法輔導專業實踐深造文憑課程」的畢業學生於本年初投入社會服務,以正信佛教的教義,結合輔導員的慈悲和智慧,竭力和善巧地幫助每位求助者。

「輔導」這詞語,大家應當不會陌生;至於「佛法輔導」,它則是建基於佛陀的教義和實踐開創的一門專業學科。眾生的煩惱與痛苦都是源自「自心」,自古以來,佛法就是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雖說那是二千六百年的配方,但佛法歷久常新,確能藥到病除。佛法輔導員用心聆聽求助者的痛苦,運用佛法的智慧,引導受眾深入地了解問題的成因,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專業佛法輔導員須完成修讀相關的課程、並經過逾800小時實習的嚴格訓練。余偉亮(Richard)、黃惠雯(Bonny)、Yung和莊銳輝(William),便是首批獲取專業佛法輔導員資格的其中四位。

這四位專業佛法輔導員來自不同行業,各有專長。Richard是一間外資公司的首席執行官;Bonny是專責立法、政策和管理等的高級公務員;Yung是一位註冊護士;William是商人,並創辦了一個慈善基金。他們在兼顧工作之餘修畢為期兩年的兼讀佛法輔導碩士課程,再完成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的「佛法輔導專業實踐深造文憑」。他們矢志要成為專業佛法輔導員,皆因深信佛法的慈悲和智慧,不僅能成就一個更好的自己,更能幫助別人、讓人釋懷,工作性質極有意義。

佛法輔導可獲「雙贏」

在四位專業佛法輔導員中,除了Richard,其餘三人已皈依三寶。Richard雖未皈依,但多年前已閱覽佛教書籍和佛經,對佛學和「輔導」有濃厚興趣。他表示:「我是按《六祖壇經》所說,皈依『自性三寶』。」

Richard於2010年修畢香港大學佛學碩士課程,2020年完成佛法輔導碩士課程以及報讀「佛法輔導專業實踐深造文憑」。在不少於800小時實習期間,他透過提供個人輔導、成長發展小組及禪修班等的服務體驗,更肯定佛法輔導「自利利他」的效力。他說:「學習輔導技巧時知道,可以透過一句說話、一個問候,對別人多一點的關懷,都能幫助到別人。在修讀佛法輔導課程後,自己對人性認識更多,在工作上及與他人士溝通時,也會更加關懷對方,明白對方的難處,對雙方的合作、相處都更好,達至『雙贏』。」

Richard是外資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工作雖和「輔導」無關,但他很有興趣修讀佛法輔導課程(圖片提供:香港佛教)。
Richard是外資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工作雖和「輔導」無關,但他很有興趣修讀佛法輔導課程(圖片提供:香港佛教)。
Bonny對佛法輔導全情投入,她辭去公務員工作而報讀港大課程(圖片提供:香港佛教)。
Bonny對佛法輔導全情投入,她辭去公務員工作而報讀港大課程(圖片提供:香港佛教)。

協助服務使用者開闢「心靈綠洲」

曾任公務員的Bonny,以往在繁忙的公務中仍不忘行善,她曾參與地區組織發起的關懷弱勢行動,在探訪單親家庭時,看見他們在經濟、情緒上都承受很大的壓力。當她得知香港大學開辦佛法輔導碩士課程時,便立即報讀,甚至不惜辭去任職多年、收入理想又安穩的公務員工作。

佛法輔導是建基於佛陀的教義和修行,但接受輔導服務的使用者,卻是不分年齡、性別、職業甚至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Bonny說,在實習時便曾處理一個個案,對方非佛教徒,而是一位具其他宗教信仰的女士。她在女兒要求和安排下,才願意與佛法輔導員見面。她本來只打算見一次,結果最後完成整個輔導療程,「那位案主的年紀已很大,她說一向上教堂,但前來接受佛法輔導,跟輔導員傾談時感覺又很舒服。經過十多次會見,她說佛法輔導能夠幫助她。」

Bonny續說,佛法輔導員進行輔導,除了和服務使用者傾談外,還很重視建立「心靈綠洲(Spiritual Oasis),包括呼吸練習、慈悲觀、唱頌、行禪、茶禪等,務使受困擾的求助者當下能得到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時間,照顧自己的身心。我們亦會鼓勵被服務者下次見面前,也要在家裏做這些練習。

關顧病人「身」與「心」

佛法輔導關顧求助者的心靈,而醫護人員照顧病者的健康。本身是註冊護士的Yung,現職工作要照顧病人,她早年見家人深受病苦之痛而與佛教結緣。她希望藉佛法輔導所學,關顧更多有需要人士的身心靈健康。

Yung早在修讀香港大學佛學碩士課程時,已隨法師和其他義工前往醫院探望病人。她憶述,曾遇上一位患病的男教師,對方對陌生人的探訪甚表抗拒。男教師默不作聲,Yung和拍檔未有氣餒,她說:「我們給他多一點關懷、多一點眼神接觸、多一點問候,最後當我們離開時,他竟然伸手和我們握手道謝。當時自己內心感覺很溫暖,因為原來真是可以感動到對方,給他溫暖。」在實習的過程中,她看到很多個案的求助者,內心未能疏理本身既混亂又苦困的情緒,但只要有人能陪伴他們,跟他們一起疏解情緒,便有助他們轉化,脫離痛苦,「我不會期望求助者感激、多謝我,他們把不為人知的秘密說出來,當下釋懷了,感覺整個人能放鬆;我好像又能幫助他人,這種感覺已經很好。」

任職護士的Yung,修畢佛法輔導課程後,利用所學,關顧病人身心靈健康(圖片提供:香港佛教)。
任職護士的Yung,修畢佛法輔導課程後,利用所學,關顧病人身心靈健康(圖片提供:香港佛教)。
商人William稱,佛法輔導課程不少於800小時的實習,令他獲益良多,他的最大感受是「不枉此生」(圖片提供:香港佛教)。
商人William稱,佛法輔導課程不少於800小時的實習,令他獲益良多,他的最大感受是「不枉此生」(圖片提供:香港佛教)。

佛法輔導對象 不限佛教徒

在今次四位受訪的專業佛法輔導員中,笑稱自己年紀最大的William,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William認為,佛法對人的心理分析得很透徹,佛陀最關心大眾如何滅苦、離苦得樂,在學術上有很多關於佛教或佛法的研究,但未必被普羅大眾平日所能應用。佛法輔導則是最簡單直接地使用佛法,以博大而有系統的佛法作為強大的「後盾」,為求助者找出「對治」的「藥方」,幫助他們解除心中執念,「當心中的執念解除,便能重拾快樂,當然這亦很需要當事人本身去洞察自心。」

William續說,在不少於800小時的實習中,見到不少服務對象「喊住來,笑住走」,最大感受就是「不枉此生」。他希望今後能多作青年人服務及哀傷輔導。他創立了一個慈善基金,創立時也是為了解脫父母離世的哀傷而成立。至於為何希望服務年輕人,他解釋:「青年人或小朋友年紀尚小,閱歷未足,又或受到家庭環境局限,對所面對的事物掌握不足,家庭也未能提供其他支援。佛法輔導員可從佛法或自己人生經驗分享,對他們有所幫助和啟發。」

中醫有「治未病」的概念,William說,佛法輔導員可透過成長發展小組幫助市民。「這是屬於『預防性』,可以提高內心的『免疫力』。如果小組的參與者,本身已有很輕微的『病發』跡象,在經過參與小組後,便不會『病發』出來了。」他說。

專業佛法輔導所使用的「正法治療」是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經過十多年致力研究而創立,不論是否佛教徒,甚至有其他宗教信仰者,均可接受佛法輔導,過程中沒有佛教的宗教儀式。William補充說:「佛法輔導過程中的佛教義理也是宇宙的法則,藉着更新服務對象的世間觀、人生觀,以及對人生的洞察,繼而協助尋找到處理乃至解開心結的『道』,而不是說教。」

衍空法師表示,佛法輔導的目標要做到不只是面對社會大眾,而是真正能進入醫療體制及輔導體制(圖片提供:香港佛教)。
衍空法師表示,佛法輔導的目標要做到不只是面對社會大眾,而是真正能進入醫療體制及輔導體制(圖片提供:香港佛教)。

嚴格培訓 專業輔導

佛法輔導在港目前處於發展的初期,暫仍未獲得公眾的普遍認識。過去十多年來,一直致力研究和發展佛法輔導的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高級院士衍空法師表示,現代人不論年紀,心理或精神健康或多或少都遇上一定問題,例如承受不同類型的壓力、無奈、困惑、仇恨、不諒解和內疚等。心靈出現問題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我們需要有具專業知識的人員,去幫助人們面對、認識自己的心理健康和問題。「當然,如果你不開心,可找個朋友陪伴或離港旅遊散心。但有一些情況、更深層次的問題,就需要接受專業的輔導了。」

衍空法師認為,佛陀明白人的心,佛陀亦明白人的心理痛苦,最重要是佛陀懂得告訴我們問題之所在,以及如何認識及拆解這個問題。因此佛法輔導是藉佛陀的智慧—藉着佛陀如何去明白、拆解人們心內問題的方法,從而制定出佛法輔導的方法。

法師續說,佛法輔導員的角色類似家庭醫生,當然他們並非是照顧人們的身體,而是照顧心靈上的健康。在「有事」和未有「大件事」之間,可以明白、理解求助者的問題,兼且為對方作出梳理,提早把那些問題和情緒的結「解」開,以免日積月累「壓積」下來,嚴重至要向精神科醫生求診。

同時擔任香港佛教聯合會執行副會長的衍空法師表示,佛聯會是全港最大的佛教團體,在其「佛教身心靈關顧服務委員會」之下設立的「專業佛法輔導事務處」,負責專業佛法輔導員的認證及註冊相關工作,目的是規範佛法輔導員的專業道德,維護和監督佛法輔導的專業性,保護受眾,引導佛法輔導的持續成長,以及支持有關佛法輔導的科研發展。

專業佛法輔導員全部都須經過近四年學習及培訓,包括取得與輔導相關學科碩士畢業,再經過不少於800小時、在導師指導下的實習訓練,才能獲得認證擔任輔導工作。「佛法輔導所面對的非只是一般大眾,而是學術界、醫療界,因此需要有根有據,以及有學術性文章、期刊支持相關的研究報告,目標要做到不單能面對社會大眾,而是真正能進入醫療體制、社會現行輔導體制內。」衍空法師說。

社會需要更多專業輔導服務

輔導服務於現今社會有幾重要?立法會議員郭玲麗曾任職小學老師,亦曾兼任輔導老師;她認為社會上各階層均有不同問題的困擾,再加上三年多的疫情,基層家庭、中產階級以及學生、家長等,莫不承受壓力。雖然社會福利署轄下有深層次的輔導服務,但求助者卻非「一入去敲門便可」,而是須經不少程序,「情緒是很簡單的,可能只是那一刻,當時解決了便無事,否則就會累積甚至大爆發。」郭議員說。在協助學生應對學業、情緒和精神健康等方面,政府自2018年起於全港小學推行「一校一社工」政策;2019年起在中學推行「一校兩社工」政策。政府近年又在港九和新界多區設立社區康健中心,以提高公眾對個人健康管理的意識。

郭議員指出,駐校社工的工作量愈來愈大,難以再抽時間專注深層次的輔導工作。郭議員建議,政策應設立輔導崗位。也有專責的輔導人員駐校時,學生想找人傾訴,也可找具專業訓練的輔導人員聆聽,從而化解其困惑和問題。小學的預防工作比中學更重要,她建議當局在全港的公營小學,增設可為學生進行深層輔導的人員,提升他們的心靈健康。當學生的心理出現問題時,亦能及早介入設立個案跟進。

郭玲麗議員認為佛法輔導員的認證及註冊制度很重要,須監控輔導員的專業操守,以保障服務使用者(圖片提供:香港佛教)。
郭玲麗議員認為佛法輔導員的認證及註冊制度很重要,須監控輔導員的專業操守,以保障服務使用者(圖片提供:香港佛教)。

註冊制度確保專業 保障求助者私隱

與此同時,郭議員認為,各個社區康健中心內亦應有具備專業資格的人員,讓普羅市民在緊急的情況下,毋須向社會福利署排期申請社工服務,只要「敲門」便能和輔導員見面,「因為輔導員的專業可以令人信任,同時亦相信他們有專業的操守去保障求助者的私隱。」

郭議員非常認同佛聯會所設的「專業佛法輔導事務處」,負責佛法輔導員的認證及註冊相關工作。郭議員認為這制度相當重要,因能帶給市民信心和專業認同感,機構或學校在考慮聘用時亦能有所參考,更重要是有專業操守的監控。例如若有輔導員把求助者的私隱公開,便可按註冊制度內的有關條文將其「除牌」,以更有效地保障每一位求助者。

結語釋迦牟尼35歲成道,駐世弘法49年,四處雲遊,與他的弟子們隨緣教化眾生。那麼,佛陀教他們甚麼呢?綜合來說,便是給予他們智慧,解決他們在日常生活遇到的種種煩惱與困難,離苦得樂。因此,學習和運用佛法,本身就是解決內心困擾的良方。專業佛法輔導將佛教的智慧轉化為高等教育學科及應用於日常工作上,從最初構思、建構、開展課程以至教導學生,期間歷時十多年,在香港還是在發展的初期,尚未獲得公眾普遍的認識和認可,但它的每一個環節都是非常嚴謹和專業的。衍空法師希望社會大眾對此多加認識和了解,如有需要,不妨接受佛法輔導服務。在佛法輔導員的幫助下,明白、諒解、認識自己所受的「苦」,繼而解決,以離苦得樂。法師又認為,關心人們的心,佛陀是最為善巧和最深入了解的,希望大眾對佛法輔導有信心。

香港大學佛法輔導碩士課程
佛法輔導專業實踐深造文憑
覺醒心靈成長中心提供佛法輔導服務

編按:原文刊於《香港佛教》第757期,佛門網獲香港佛教聯合會授權刊載,特此鳴謝。

延伸閱讀:
念念如法,作出愛語及善行,避免造惡業,保持心境安寧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