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食更得者不應復食!談《增壹阿含經》之節食斷貪

回想初出家時,就開始持午,也就是午後不進食只喝水,前後歷時四年餘。那時在佛學院生活,作息簡單穩定也有規律,在沒有外緣的干擾之下,持午確實令身體輕便許多。離開了學院後,即使隨著因緣的改變,但也培養成另一種習慣──午餐多吃一些,晚上蒸一條玉米,或一些輕便的食物,讓自己有體力支撐晚上工作便可,當然體重也因此逐步上升。

筆者曾碰到不得已的時刻,例如當白天作務繁重,加上錯過了餐廳的素食午餐,只能以麵包茶水暫時果腹,敷衍一餐。夜晚拖著疲憊的身軀回精舍休息途中,想到無論是要生存還是修行,都必須仰賴健康的身體,但實在沒有體力為自己張羅藥石,遂到鄰近的素食餐廳,讓勞累了整天的身體得到補充。當時臨近晚上八時,還踏入餐廳用餐,旁人不知原由,見者無不投以異樣眼光,口中自然出言譏嫌。

筆者試著透過經典,一起了解佛陀如何規範修行人每日用餐的時間及次數。根據《阿含經》記載[1],佛陀有一次對比丘們說到:「我恒一坐而食,身體輕便,氣力強盛;汝等比丘,亦當一食,身體輕便,氣力強盛,得修梵行。」佛陀強掉自己一坐食,而只在每日日中食一餐,這樣身體能輕便、氣力更強盛,希望比丘們能與他一樣,這樣對修行有更大的助益。而跋提婆羅比丘告訴佛陀,他因身體軟弱無力,無法一日只食一餐。佛陀開緣允許他到施主家托鉢時,一份即食,一份留待餓時再食用。跋提婆羅再次拒絕佛陀之建議,佛陀只好允許他隨自己身體的狀況而進食。

另一位比丘迦留陀夷,選擇在入夜之時,著衣持鉢入城乞食。他行至長者家,家中的長者婦聽聞有沙門在外乞食,遂拿著飯菜出門布施。當時天將下雨,夜色陰暗,閃電雷聲處處可聞。長者婦出門看見皮膚顏色極黑的迦留陀夷,還以為見鬼,驚嚇過度傷及腹中胎,導致胎兒斃命。迦留陀夷為了此事愁憂不樂,也非常後悔自己所做。

城中人們開始惡言論議,有的說修行人以咒術墮他人子,也有人批評修行人飲食不知節制,與在家白衣沒有分別。此類言語輾轉傳到佛陀處,佛陀讓比丘喚迦留陀夷前來。而迦留陀夷也向佛陀懺悔,並答應說自今以後不再重犯過錯。

佛陀遂令阿難打揵椎,集諸比丘在講堂,為大眾僧開示,過去久遠之佛世尊皆是一坐而食。若能夠一坐而食,身體輕便,心得開解;心已開解得諸善根;得善根便得入定得如實智慧。出家學道之人,捨棄世俗一切,卻不知節制,與貪欲之人有何差別?

經中佛陀以節制飲食,目的是欲斷修行人之貪。飲食不節制,不只會令身心粗重,常處於昏沉,對於修道也無益處,更糟的是長養貪念。


[1]《增壹阿含經》卷47〈放牛品 49〉(第7經)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