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懺悔得自在──犯錯後懺悔,並下決心不再犯,就不致障礙聖道的進修⋯⋯

圖:Pixabay
圖:Pixabay

在原始佛教的教團中,佛陀為了讓弟子得以懺悔罪行,每半個月舉行一次「布薩」儀式,可見佛教對懺悔的重視。僧眾若有犯戒者,需於大眾前懺悔,下決心不再犯,以免障礙聖道的進修。

《增壹阿含經》中,記載了一位犯戒的佛弟子在眾人之前,承認自己的錯誤,以改過自新的故事。舍利弗尊者更藉此開示令人得生善處的六種善行。

話說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舍利弗尊者前往佛陀處,頂禮後坐在一旁:「世尊!我在舍衛城結夏安居完畢,想在人間遊行教化。」世尊說:「現在正是時候。」尊者聽後,再次頂禮佛陀後便離去。

舍利弗離開後不久,一位心懷惡意的比丘向佛陀說:「舍利弗與多位比丘互相鬥諍,也不懺悔,現正在人間遊化。」

佛陀聽了,便向另一位弟子說:「請你速速前往舍利弗處,說世尊找他。」接著又向目連和阿難尊者說:「請你們通知弟子們來,舍利弗將會在如來前作師子吼(即是以無畏音說法,猶如獅子咆吼)。」

不久之後,多位弟子聚集在佛陀處,頂禮後坐在一旁。

舍利弗尊者來到後,佛陀說:「你離開後不久,有弟子說,舍利弗與多位比丘互相鬥諍,也不懺悔。他說的是事實嗎?」

尊者說:「如來知道真相。」佛陀說:「如來知道,但是其他人並不知道。如今你在大眾前,可以將事情解釋清楚。」

尊者說:「我自出生以來,快要八十歲了,時時反思自己,未曾殺生,亦不妄語,也不曾跟其他人有過鬥諍。一個人在心不專、不定時,或許會有這些行為;但是,世尊!我心意清淨,又怎麼會與其他修行者互相鬥諍呢?

「就像這片大地,既接受清淨之物,也接受屎尿穢惡等不淨之物。我也是如此,世尊!我的道心沒有動搖,怎會與人鬥諍之後遠遊呢?只有道心不專的人才會這樣做。

「又像是水,可以洗淨好的事物,也可以洗淨不好的事物;它不會想:『我只清潔這物,其他的置於一旁。』我也是這樣,沒有分別心,所以不會與人鬥諍之後遠遊。也像烈火焚燒山野,或灑水掃地那樣,並不分別美醜;也像無角的牛,品性良善,沒有害人的念頭。」

「又像旃陀羅女,身穿破舊的衣服,在人間乞食,亦無禁忌。世尊!我亦如是,心無雜念,怎會與人鬥諍之後遠遊呢?也像處處破漏的鍋子,有眼睛的人都看到所載之物從破裂處漏出。世尊!我也是如此,九孔之中,流出種種不淨之物,我觀自身不淨,又豈會與人鬥諍?」

舍利弗尊者續說:「世尊知道事情的真相,那位比丘也應該知道。如果他說的是事實,我願意懺悔。」

佛陀於是跟那位比丘說:「你現在應當懺悔。」

比丘汗毛豎立,隨即坐起,頂禮如來:「我誹謗了舍利弗尊者,願世尊接受我的懺悔。」

佛陀說:「你應去舍利弗處,請他接受懺悔。」

比丘於是向舍利弗尊者頂禮:「我因無知而不辨是非,願你接受我的懺悔。」

尊者以手撫摸他的頭:「佛法深廣,如能即時懺悔所犯過失,便是善行。我聽許你的懺悔,盼你日後不要再犯。」

尊者繼續解說,有六種惡業會墮入地獄,有六種善法得生善處,有六種法門可至涅槃處:「是哪六種惡業呢?一、有誹謗、謀害等傷害他人的念頭;二、不但起了惡念,還因此歡喜踴躍,不能自勝;三、教唆他人害人;四、因為害了人而歡喜;五、得知受害人的情況而高興;六、如果害人不成功,便不高興。以上六種惡業,使人墮入惡趣。

「是哪六種法,讓我們得生善處呢?一、身戒具足,二、口戒具足,三、意戒具足,四、命根清淨,五、不殺害他人,六、不嫉妒他人。

「是哪六種法,有助人證得涅槃呢?一、帶有慈悲心的身行;二、帶有慈悲心的口行;三、帶有慈悲心的意行;四、如果得到利益供養,能夠無私地

人分享;五、持守戒律;六、能夠圓滿持戒,就可以分辨邪見、正見,知道出離生死之要,從而在根本上解脫煩惱。

比丘聽後,再度頂禮舍利弗尊者:「我再次懺悔,唯願你接受我的悔過,我不會再犯。」

尊者說:「我聽許你的悔過!只要你改往修來,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就是。」

比丘聽後心開意解,歡喜奉行。

《十住毘婆沙論》云:「於諸福德中,懺悔福德最大,除業障罪故。」佛陀住世時,制定夏安居的最後一天為「自恣日」,讓比丘互相坦誠檢討,以維持僧團的和合,由此可知懺悔的重要性。

懺,是自己做錯了以後,承認錯誤的意思。因為一個人,在過去世以及現生中,誰都做過種種錯事,犯有種種罪惡,留下招引苦難,障礙修道解脫的業力。為此,修行者會在佛菩薩或眾僧前,承認自己的錯誤,以消除內心的障礙。1

印順導師開示,如有了過失,向對方(個人或團體)明白說出自己所犯的罪過,請求寬恕,是懺悔的本義。如果犯了罪,覆藏而沒有懺悔,內心會憂悔不安。犯事者發露懺悔,並下決心不再犯,就不致障礙聖道的進修。只要如法精進修行,即使出家以前,罪惡累累,也不妨道業增進,達到悟入正法,得究竟解脫。2

故事中,毀謗舍利弗尊者的比丘即時向他真誠懺悔,免於墮入惡道之苦。藉由懺悔、持戒等善行,發菩提心,精進行道,慈悲修慧,無有退轉,最終定能乘著法身之船,到達涅槃的彼岸。

延伸閱讀:
《普賢行願品》裏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中有「懺悔業障」,在現代的社會裏該如何運用?道一法師教導我們如何從懺悔到恆順眾生


1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

2 印順導師《華雨集》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1 評論
Newest
Old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
常慚愧

佛子當知:因果業報,如影隨形,必須至誠懇切,發露懺悔,仰仗佛力,或可化解(仍須對方情願,否則冤仇尋報,雖佛菩薩亦無可奈何);蒙混覆藏,豈能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