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往生彌陀淨土有難有易

依第十九願,即「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算不算是「易行」呢?

佛門中人,有人說修習淨土法門,往生淨土很容易,也有人說哪會這麼容易,甚至說很難。

但知淨土法門是宗祖龍樹菩薩判釋為「易行道」,他說行菩薩道者,求得不退轉,有兩種方法,有難亦有易。若取聖道(陸路),憑自力修行者難,但取淨土(水路),仗佛力往生佛土者則易。取難行道或易行道得不退轉,簡別佛教的「聖道」和「淨土」二大門。

但又知龍樹菩薩立淨土法門為「易行道」,純粹依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來論釋。換言之,願生淨土者,若純粹依第十八願所指定的行持方法——念佛,才堪稱為「易」。然而,就阿彌陀佛的攝生願來看,往生淨土的方法不一定是依第十八願,還有第十九願可依,即「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願」,問題是:依第十九願往生淨土算不算是易呢?

第十八願的行持方法是「念佛」,往生彌陀淨土完全仗靠阿彌陀佛的力量,法爾自然,決定往生,有「佛力」可乘,當然是「易」。第十九願的行持方法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往生彌陀淨土憑靠自己的力量,修諸功德,發願迴向,蒙佛臨終來迎,接引往生,故第十九願又名「來迎引接願」,唯是「自力」,無「他力」持,當然是「不易」。

但依第十九願的行持方法求生淨土者,因憑靠自己的力量,從「發願迴向」至「臨終捨報」的整個過程中,尤其是臨命終時,可能遇上種種雜緣,動亂了求生淨土的正念。既有極大機會出現多方面的變數,豈敢言自己決定往生呢!

第十八願與第十九願所針對的「十方眾生」,各有不同

顯然第十八願與第十九願所針對的「十方眾生」,即阿彌陀佛願力救度的對象是不同的,而且差別很大。這個差別不在於阿彌陀佛,而是在眾生的根機。前者是「至心信樂」的眾生,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的眾生,後者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的眾生。

由於兩種「欲生我國」的「十方眾生」之取態不同,與阿彌陀佛的關係也不一檨。第十八願的「十方眾生」跟阿彌陀佛有一種「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密切關係,即阿彌陀佛的生命是為此類眾生而存在,而且,此類眾生的往生之命之所以存在,也必須因為有阿彌陀佛生命的存在,他們才能夠存在。兩者唇齒相依,是綁在一起,一體不離的。

第十九願的「十方眾生」不是專稱彌陀佛名,是以「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然後「至心發願,欲生我國」。此類眾生不是專靠阿彌陀佛,基本上是靠自己的願心。阿彌陀佛對此類眾生眾生來說,只能跟他保證:你如果將這些功德至心迴向,發願往生,我保證在你臨終的時候,會來迎接你,使你即使沒有專依靠我,我也要救你,迎接你往生極樂世界。

依第十八願的「易」是「專」,依第十九願的「難」是「雜」


第十九願的願文寫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所謂「諸功德」者,「諸」即是很多,泛指「六度萬行」,包括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等所有修持,及世出世間的善行,所以「諸功德」又名「萬行」、「諸行」。

本來,以自力修持諸功德是佛教徒的基本行持,但就彌陀淨土來說,以修諸功德作為迴向往生,善導大師說這是「雜行」(不是「正行」),因為很多,很雜,不純粹,不專一。

相比依第十八願的願生行者,他們只專憑彌陀名號,專憑彌陀救度,縱使行者可能在日常生活有「持戒」,如吃素,或作些善行,但他們不以這些點滴的「功德」,作為迴向往生,就無所謂「雜行」,因為他們信知自己往生,全靠彌陀的名號「真實功德」,而不是靠自己的諸雜「不實功德」。

迴向「不實」功德求生「真實」極樂淨土是不相應的

往生彌陀淨土的正定之業,是「稱名正行」,就是順應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指定的方法而行之。「念佛往生人」常在阿彌陀佛的懷抱裏,因為他們安心地活在阿彌陀佛的名號當中,一體不離。在「至心信樂,信心決定」至「臨終捨報」的整個過程中,行者順彼佛願,一心專念彌陀名號,無雜緣動亂得正念,念念不捨。行者願行既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也!

相反地,第十九願的眾生因為他們不瞭解第十八願,如果他們體會到彌陀的悲心,體會到彌陀迴施的真實功德,自覺到自己其實不是真的發得起菩提心,更不是從無漏心生而修諸真實功德,若要迴向「不實功德」求生「真實」的極樂淨土,兩者是不相應的,他們當下信受第十八願,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又可以說,阿彌陀佛的成佛主要是為十八願的「念佛往生人」所成就的,不管是出家或在家,不分品輩、智愚善惡,通通都是一種根機,是第十八願「十方眾生」的根機。成佛之後,阿彌陀佛同時間接地接引不是專念彌陀、專靠彌陀的眾生,使那種眾生也能往生極樂世界,不然他們修其他法門就不能往生了。

所以,第十九願跟第十八願可以說是天淵之別,一個是跟阿彌陀佛不分開的,阿彌陀佛為這種眾生成佛的,當然是「易」;一個跟阿彌陀佛是分開的,是本來沒有關係的,是發願能讓阿彌陀佛臨終來迎接他的,當然是「難」。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