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念於心,善行於身」——我是如何依仗佛法完成第六十個全程馬拉松的?

筆者剛完成第二十五屆渣打香港馬拉松(圖:黃美鳳)。
筆者剛完成第二十五屆渣打香港馬拉松(圖:黃美鳳)。

筆者剛完成第二十五屆渣打香港馬拉松(渣馬), 是第二十一次參加渣馬,第十五次完成其全程馬拉松(全馬42.195公里),亦是人生第六十個全馬(包括十一個越野馬拉松)。是甚麼支撑跑手完成賽事呢?今屆本地冠軍跑手說:三分體能、七分意志。

對筆者而言,七分意志中又包含十分佛法。佛教的根本義理:緣起法、四聖諦、八正道、六波羅蜜、三法印等都可應用在跑步上。佛教的緣起法培養出跑手積極信念,而六波羅蜜則與跑步時的心態有關。寶蓮禪寺疫情前也舉辦過「佛你跑」,正如其口號「善念於心,善行於身」(Good Thoughts to Keep in Mind,Good Deeds to Perform in Behaviors)。

跑馬拉松的初心

佛教八正道第一是正見,做任何事都要有正確的見解及動機,才會引領我們正確的行為。

2000年,筆者首次參加第四屆渣馬十公里,當時已茹素多年,或多或少有些心態是希望證明素食者也有體能完成賽事的。六千多跑手由尖沙咀鐘樓出發,經漆咸道往紅磡上加士居道天橋,在美孚折返深水埗運動場。在漆咸道上加士居道天橋時,看到一位沒有雙足的跑手,撑着拐扙努力跑上斜路,他的身影在筆者往後的馬拉松賽事中都會浮現。隨着西隧開通,終點也轉往灣仔運動場。完成三年十公里賽事,便轉戰半馬(21.0975公里); 跑了三年,2007年開始人生首個全馬,當年限時五小時,全馬女跑手少於五百人。自始成為馬拉松常客,參加國內外賽事。

是苦? 是樂 ? 馬拉松的苦集滅道 

跑馬拉松就是痛苦、煎熬的,所有跑手同樣感到痛苦,在前面的跑手估計更辛苦。四聖諦的「苦諦」包括身苦及心苦,身體的苦例如抽筋、腳痛、氣喘等。身體的苦可以是在比賽後便消失,但心的苦是可以延續更久的。「心苦」包括達不到預期的成績、中途棄賽、報不到名等「求不得苦」,跑手可能會自責、抱怨,又或嫉妒別人跑得更好。這種心苦是由於與其他人比較,又或與自己的期望落差所致的,如能放下對成敗得失的執著,想一想參加的初心是甚麼?是為了追求快樂!如果能以享受比賽為目的,感恩自己仍能行能走,心中的不快便不會生起。有時,失敗也是一種動力,筆者每次練習想放棄時,想起上「收容巴士」的挫敗感,又會乖乖的堅持下去。

「集諦」是原因,即是締造完賽的各項條件;例如身體狀況、練習、跑姿、體能、跑鞋、天氣等條件。要明白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年齡、經驗都各有不同,與他人比高低是沒有意義的。

「滅諦」是達至終點,順利完成賽事,多月來的壓力如釋重負,高高興興的掛上獎牌。四次奧運金牌得主Mo Farah 說:

「比賽來到最後一圈,就像是所有過去我們所做的訓練和準備,都讓我相信我可以做到。」

「道諦」是方法,為比賽做好準備就是讓一切在預料中。預先制定好備戰攻略,測試配速及裝備,循序漸進式的訓練時間表,讓身體肌肉慢慢適應長距離衝擊,不要有僥倖心態,只在賽前馬虎練習一兩次是不足夠的。

2019年「佛你跑」(圖:鄭運蘭)。
2019年「佛你跑」(圖:鄭運蘭)。

郵遞馬車、循序漸進

恆常練習要按身體情況及步驟地累積肌力,欲速不達。筆者在今屆比賽前兩個月確診,需要居家隔離。停了兩個星期,一切由零開始,由步行,再慢慢短跑三公里,測試有沒有新冠後遺症。然後每天一公里、一公里加上去,至比賽前十日始完成三十公里的長課。《中阿含經.七車經》以「郵遞馬車」的比喻,鼓勵修行次第是要按步驟,循序漸進,才可證得「無所取著的涅槃」。無論練習或參賽時,都是一步一步的推進,如郵遞馬車般一公里一公里地支撑下去的。

如何在跑步中實踐佛法

六波羅蜜的布施波羅蜜包括財施、法施、無畏施。跑手的報名費、慈善籌款項目、商業贊助可算是財施,而更重要的是參與者的無畏施,例如義工們比跑手們更早已站在崗位上為我們打氣,跑手們沿途的互相鼓勵,還有維持交通及清潔的執勤人員、醫護、被封路影響的市民、啦啦隊、攝影師,他們無私的付出便是一種無畏施,是成就跑手平安完賽的菩薩,如果放棄或鬆懈便辜負了他們的努力。微笑不但是無畏施,同時可令身體放鬆,自利利他;當今馬拉松紀錄保持者Eliud Kipchoge 說 : “ You smile, and your body will smile too.” 

持戒波羅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參賽者要遵守大會規則,例如避免自拍而對其他人造成危險。

忍辱波羅蜜:如何忍著疲憊而堅持下去,對跑手來說是考驗他們的意志。但壓抑痛苦不是忍辱,我們必須接受它、擁抱它、並轉化它。佛教告訴我們「諸行無常」,苦也是無常的,是會過去的,想著到達終點時,身體的苦可以轉化為心中的樂,與這些苦共存,或將注意力轉移到旁邊的風景,都可降低聚焦肌肉上的緊繃。有人說馬拉松由三十公里開始,好好觀察三十公里後的肌肉感覺,也是一種不常有的體驗。

精進波羅蜜:無論日常練習或賽事,總有好逸代勞、想放棄的念頭。精進波羅蜜就是提醒我們要有百折不回的勇氣與決心,勇往直前,按照完備訓練計劃,持之以恆,目標定可達到。

靜慮(禪定)波羅蜜:是心一境性,修習正念。跑步時需要時時刻刻、了了分明留意身體狀况,所以有需要深入觀察的呼吸、心跳,保持積極完成的正念,安定與專注腳下的每一步,仿如實踐「跑步禪」一樣。

般若波羅蜜:「五度如盲,般若為導」,去除執著的觀空智慧。善用《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可能更能跑出佳績。筆者第二次參加半馬以兩小時六分完成,翌年希望突破兩小時內。當日狀態不錯,一直沒看時間,到西隧時忍不住問了旁邊跑手,他說應該兩小時可完成。聽了之後,筆者反而鬆懈下來,結果時間同往年一樣。感受到如能隨順因緣自在地跑,不「住」在任何時間限制中,可能發揮得更好。

如何用佛法克服馬拉松中的困難

一、緣起法

緣起法告訴我們:「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所謂的「此」與「彼」就是各項的條件,一切事物皆依主因和助緣,種種條件,按一定的關係組合而生起或出現,因緣和合則有,緣散則滅。

每個賽事都可說是一期一會,舉行的條件包括外境的原因,也有個人身體的原因。例如這三年疫情,不少賽事改為線上舉行,或減少名額,這是由於外在因緣不具足,所以仍未能回復疫情前的盛况。個人方面,疫情也影響運動量,又或者身體出了毛病;例如筆者2003年便因癌病缺賽。落場時抱著珍惜及感恩能參與的機會,是堅持到終點的動力。筆者每次跑到昂船州大橋及汀九橋上斜最辛苦的一段時,都會告訴自己,可能是最後一次跑上來了,要珍惜,堅持下去。

二、觀五蘊皆空:從現象上有五蘊的身體,由色、受、想、行、識組成,是空、無實自性的。從時間上講,世間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中,人的心念也是剎那生滅不住。簡單的說身體、感覺、心念、是不停地變化,這一刻可能疲憊想放棄,下一刻可能恢復過來,繼續向前。

三、無常無我觀,感恩當下

從緣起性空來看,緣生緣滅,不會永恆不變;沒有一常住不變的本體,沒有永恆不變的勞累。既然一切是因緣所生,條件和合比賽得以舉行;反之,因為無常,不是每場賽事都可以舉行,凡事不是實有或實無。珍惜和善用因緣,感恩能參與、感恩當下每一步、感恩令賽事圓滿的每一個人。

「沒有奇蹟,只有累積」

仰止佛陀,是經過累劫修行才成佛的,人生如是、跑步如是、學佛如是,保持正念,一步一步,精進不懈,砥礪前行,終能達至目標。

延伸閱讀:
不丹過大年、馬拉松之旅()
不丹過大年、馬拉松之旅()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