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七)

(圖:Pixabay)

承接上一期,接續分享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

普賢菩薩的第八大願是「常隨佛學」,意思指時常追隨佛陀修學佛法。或有人對此感到疑惑,認為在現實世界裏根本無法實踐和執行這個大願;因為佛陀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示現涅槃,我們更不可能如阿難尊者般,成為佛陀的侍者,日夜追隨佛陀弘法利生。此外,經文又云:「剝皮為紙,折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如此難行、苦行更是駭人聽聞,使初發意菩薩們感到怖畏、退縮。故此,我們不可單從文字上理解普賢菩薩的第八大願,需知其根本精神在於勸勉我們應以佛陀、菩薩、乃至一切賢聖作為榜樣,依據佛陀的言行教誨,努力學習,並於日常生活中實踐出來。簡言之,佛陀怎樣做,我們也怎樣做;佛陀如是說,我們也如是說。

為何要如此強調「常隨佛學」呢?因為佛陀是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智者,並非造物主或萬有的主宰,「常隨佛學」並非出於敬畏和恐懼,而是發自內心對智者的跟隨,同時亦是對無上菩提的追求。佛陀擁有最圓滿的人格特質,他曾為老眼昏花的老比丘穿針補衣,由此教導弟子勤修福德,應心無疲厭。佛陀從不以僧團的領導者自居,他和其他比丘一樣,需要親自到舍衛大城乞食,如《金剛經》所說「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佛陀出自剎帝利的貴族階級,卻願意接納首陀羅階級的人,加入僧團為佛弟子,平等施以教導。面對外道的挑戰和責難,佛陀亦以慈悲心和種種善巧方便回應這些質問。凡此種種,足見佛陀實應為我們所學習的依歸。

除《普賢行願品》外,佛經中多次強調這種「常隨佛學」的精神,例如《華嚴經.十迴向品》中云:「如過去諸佛修菩薩行時,以諸善根如是迴向;未來、現在,悉亦如是。我今亦應如彼諸佛,如是發心,以諸善根而為迴向」。又《勝思惟梵天所問經》有云:「我常如實知,世尊前世行,我亦如是行,求佛一切智。世尊於往昔,無物不施與,我當隨此行,亦捨諸所有。」《菩薩藏經》亦云:「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提,已懺悔、當懺悔、現懺悔,我亦如是懺悔,誓不敢作。」由此可知,發心修學大乘的菩薩應學習和仿效佛陀的言行,從而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達致外相威儀不缺,舉止莊重;內心恬靜閒適,不為煩惱所擾亂,才是普賢菩薩第八大願的內在涵意。

在無盡的輪迴大夢裏,若想要看破人生的虛妄,探尋生命的真相,甚或證悟佛果,可謂困難重重。故此普賢菩薩教導善財童子要「常隨佛學」,以佛陀為模仿對象,學習佛陀的言行,才是最直接證得佛智的方法。

延伸閱讀

《普賢行願品》裏普賢菩薩的十大願中有「懺悔業障」,在現代的社會裏該如何運用?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