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自我批判和自責,學會對自己慈悲

圖:網上圖片
圖:網上圖片

「我們的任務不是尋找愛,而是找到那個我們一手堆砌、阻擋了愛的屏障。」──魯米

多年輔導抑鬱症病人經歷,我觀察到他們絕大部份都是品格良好,待親友體貼周到,工作上克盡責任,處處為人設想的「大好人」。我曾經懷疑為甚麼好人沒好報呢?後來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對別人仁慈寬厚,卻經常自我挑剔自我批判;日復一日的自我懷疑,令自己看不見自己對別人的貢獻,更低估了自己的價值,情緒總被自己負面評價所拖跨,結果以精神健康來埋單。為甚麼他們對別人如此好,待自己卻這樣糟糕?

「我經常感到同事和路人歧視我。同事沒有讚賞我的工作,我便猜想他不滿意自己。」原來阿金曾經在餐廳用微信,無故被一名中年大媽責罵:「滾回家鄉去!」阿金擔心其他人都會歧視自己的出生背景;當同事對她的作品默然不語,她便直覺認為同事不滿意自己,心裏揣測一定做錯了甚麼⋯⋯負面念頭如同搭上想象列車越行越遠,而列車最後總以自我否定為終點站。「自我慈悲治療法(compassion-focused therapy)」創始人保羅・吉爾伯特(Paul Gilbert)提出,當我們批判自己時,是人體威脅防禦系統發揮作用所致。當我們感受威脅時,杏仁核一個記錄危險的大腦部位會被激化,讓我們作出反應,保護自身安全。今天再沒有野獸威脅生存,但在複雜人際網的現代社會,我們面臨的威脅卻是自我形象的挑戰。自覺自己不夠好、別人不滿意自己時,我們的自我形象便感到備受威脅。於是我們著手解決問題,而這問題就是自己!這份自我想象而建成的壓力,隨著時間推延,使當事人深受焦慮和憂鬱之苦,對身心做成傷害之餘,長期習慣自我批判,讓我們成為攻擊自己的敵人!

停止自我批判和自責,刻意對自己慈悲是保障身心健康的良方。自我慈悲就是對待自己猶如對待好朋友一樣:失意時,予以鼓勵、支持和保護自己;給自己溫暖和無條件的接受和認同。周遭的發生的事令人難過和無奈時,記得撫慰自己、疼惜自己!阿金察覺到自己對同事的期待被自我批判所扭曲:「回想起來,同事從來沒有否定我的作品,可能是我否定自己,然後硬把她的沉默看成自己不夠好的『證據』吧。」突然醒悟自我批判的破壞性,阿金決定對自己慈悲,每當陷入失敗痛苦和掙扎時,她便停下來,接受難受的感覺,如好友般憐憫自己、為自己打氣,她低落的情緒便會好轉。她還發現一個心理技巧:難過傷心自覺失敗時,腦海出現一位敬愛的人,聆聽他的見解和安慰的說話,頓時得到智慧,心自然踏實起來。

魯米曾說過:「我們的任務不是尋找愛,而是找到那個我們一手堆砌、阻擋了愛的屏障。」自我批判絕對是我們與人正面交往的障礙,但願阿金的經歷,啟迪大家愛惜憐憫自己,過著身心平衡的愉快生活。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