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與喜悅的成長

上次提到麥思齊與張仕娟的近著《梅村「Wake Up」女孩》,書不算厚,內容主要關於一位擁有十年禪修經驗的十四歲女孩(麥思齊)的故事,讀來令人別有一番滋味。

不錯,或許因為當下人心浮躁,現在的確愈來愈多人對禪修感興趣,其中更不乏年青人的身影。但跟一般年青的禪修者有點不同,麥思齊(以下簡稱思齊)十年來的修行擁有一個不大一樣的背景:1999年,思齊一歲半的時候,她的父親跟母親(張仕娟)離婚,離開了她們,她從此也就在一個單親家庭中成長。

思齊的母親面對夫妻離異的生活,固然艱辛,但為了使女兒繼續健康成長,除了讓女兒與祖父母保持密切的聯繫外,更在女兒不到兩歲的時候,開始將正念引入她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事緣思齊的母親當時在書本中接觸到一行禪師的正念教導, 她發現佛教的正念修行無論對於女兒的成長,以及自己如何面對離婚後的掙扎,都很管用。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正念修行外,思齊自四歲起,更有多次到法國梅村求道,因而有機會親灸一行禪師,並在梅村這個靈性大家庭中學習與成長。除此之外,思齊每週週日更會攀山涉水的遠赴大嶼山蓮池寺「亞洲應用佛學院 」(Asian Institute of Applied Buddhism,簡稱AIAB),參與梅村僧團帶領的正念修習日(Day of Mindfulness,簡稱DoM)── 一個經由一行禪師一手建立,並在梅村僧團與各地禪修中心中行之經年的修習傳統。

或許,大家會疑問:如何在小朋友的成長中,引入正念修行?在《梅村「Wake Up」女孩》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現試舉一二說明。例如,思齊四歲時,一次因為練琴的問題,給母親痛駡了一頓。年紀尚小,給痛駡後,思齊自然大哭了一場。但跟一般的「怪獸家長」不同,思齊的母親由於受正念修行啟發,而碰巧當時正在閱讀一行禪師的《步步安樂行》,於是事後跟思齊說:「思齊,媽媽昨天很嬲,駡得你很兇,媽媽知道你很害怕,所以你哭了。媽媽檢討過,不想再這般待你,駡完你之後,媽媽也感到很心痛。媽媽需要你幫忙,以後當媽媽不高興時,或你覺察到媽媽有情緒時,請你為我敲敲這個鐘(磬),邀請它發聲。當媽媽聽到鐘聲,就立刻返回內在,觀察自己的呼吸;同樣,若媽媽看到你不高興,也邀請磬聲來提醒你。」

本來,人有情緒起伏,本是常情,況且情緒大多短暫,待氣消了,過一會便會自然消失。然而,跟據佛教的義理,人也是一種充滿習氣的動物,當情緒依附於習氣,成為一種結構性的傾向,並對持習氣者以及週遭的他人產生負面的影響,則我們需要好好的對治它。在思齊以及她的母親的「正念鐘」例子中,我們看到,由於人際關係(尤其像親子一類的親密關係)是結構性的, 有時我們必須在人際關係這個「場」中引入正念,直面習氣,才能根本對治看似反覆無常的情緒。所以,讀《梅村「Wake Up」女孩》時,我總覺得這不單是思齊,更是她的母親的(再)成長筆記。

不過,有時想,小孩子打打閙閙、情緒起伏,本是平常,思齊這麼小便開始正念修行、念念覺知,會不會太累?無疑,從《梅村「Wake Up」女孩》一書的描述所見,思齊的思想與行為的確比同齡的孩子,甚至比較她年長的大人成熟,但在漫長的修行路上,漫無邊際的探索與自由也很重要吧。修行有時,玩樂有時,其實青春本身,正是最好的「法」寶。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