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以實際行動踐行大願,期能成就佛道──學習諸佛菩薩發為眾生發願

不少佛弟子都知道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在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於因地時曾發十二大願。

其實,根據佛經,我們的婆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為寶海梵志時,曾發下五百誓願。佛陀之願,就是於濁惡穢土世界成佛,度化剛強難化的眾生。

可以說,發願是佛教的基礎。沒有諸佛菩薩的的大願,就沒有眾生可仰仗的佛教。佛菩薩的願,都是為了度眾生。作為佛弟子,要認識發願,學習發願和為眾生發願。

阿彌陀佛發願為眾生臨終接引,是慈悲的極至

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譯的《悲華經》中載,釋尊於過去世因地修行時,與無諍念王的王子千人,俱皈依寶藏如來,皆願成佛。但只有寶海梵志(即釋迦此時之名)願捨淨土成佛,而於五濁的娑婆世界成佛。寶藏如來於是為他授記。寶海梵志所發的五百大願,又稱五百誓願,即佛陀的本願。世尊釋迦所經歷的難行、苦行,乃至出家、成道、轉法輪和入涅槃,都是基於這本願。(除《悲華經》之外,也可參考《大乘悲分陀利經》和《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

可惜很多時候,身在娑婆的我們,竟然對於佛陀的本願認識不多也不深。佛陀發大慈悲,且因緣難得,世尊在世說法時,為我們介紹了諸佛菩薩的大願,讓眾生都有所皈依。

諸佛菩薩之中,與我們特別具有深厚因緣的就是阿彌陀佛。

佛陀為我們說《無量壽經》,世人因此得知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所發的四十八願,即:第一國無惡道願、第二不更惡道願、第三身真金色願、第四形色相同願、第五宿命智通願、第六天眼普見願、第七天耳普聞願、第八他心悉知願、第九神足無礙願、第十不貪計身願、第十一住定證滅願、第十二光明無量願、第十三壽命無量願、第十四聲聞無數願、第十五隨願修短願、第十六不聞惡名願、第十七諸佛稱歎願、第十八十念必生願、第十九臨終接引願、第二十欲生果遂願、第二十一三十二相願、第二十二一生補處願、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第二十四供具隨意願、第二十五演說妙智願、第二十六那羅延身願、第二十七一切嚴淨願、第二十八道樹高顯願、第二十九誦經得慧願、第三十慧辯無限願、第三十一照見十方願、第三十二寶香妙嚴願、第三十三蒙光柔軟願、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第三十五脫離女身願、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第三十七天人致敬願、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第三十九樂如漏盡願、第四十樹中現剎願、第四十一諸根無缺願、第四十二清淨解脫願、第四十三聞名得福願、第四十四修行具德願、第四十五普等三昧願、第四十六隨願聞法願、第四十七聞名不退願、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

四十八願之中,有五個願特別與娑婆眾生念佛往生關係深切。這五願是阿彌陀佛大願的眼目和核心。這五願分別述說如下。

第十一住定證滅願:「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這是攝眾生願的核心願,阿彌陀佛的悲智本懷,就是祈願十方眾生往生淨土必定成佛。

第十二光明無量願:「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這是阿彌陀佛攝法身願之一。阿彌陀佛為使自己慈悲願力遍及法界,發願佛光所及,攝受無量無邊眾生。蕅益大師曾說:「當知光壽名號,皆本眾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也。」

第十七諸佛讚嘆願:「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諮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為令眾生得聞淨土,無一遺漏,阿彌陀佛用心良苦,發願使十方諸佛稱嘆極樂世界藉此勸令往生。

第十八十念必生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此願正是阿彌陀佛攝眾生願的核心,淨宗祖師大德都將此願視為本願之王,善導大師說言:「一一願言,引第十八。」佛開示成就往生的條件,讓十方眾生只要信願,若能十念念佛,即得彌陀願力攝受,往生淨土。

第十九臨終接引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凡夫臨終之際,或顛倒,或起邪見,在此關頭,難以得力。阿彌陀佛愍念,發願為眾生臨終接引,是慈悲的極至。

藥師如來除疾救危的願心

世尊釋迦除了為我們介紹了彌陀之願外,也介紹了藥師如來之願。佛陀成就佛果後,能觀娑婆世界眾生的因緣。佛陀知道在娑婆世界,我們除了和西方的阿彌陀如來因緣甚深之外,另一位就是東方的藥師琉璃光如來。

藥師如來有十二大願,是佛在因地修行菩薩道時所發的。

這十二大願記載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裏面。我們常用的是唐代玄奘法師所譯出來的版本。現在略說十二大願如下。

在第一大願中,藥師如來願將來成佛時,自身光明照遍諸世界,希望一切有情正報就像自己一樣身相光明。這是一個願望眾生平等的大願,祈願眾生皆可修成佛道。

第二個大願特別著重以其「光明廣大」,開曉幽冥眾生,讓他們「隨意所趣,作諸事業」。以現代語言說,就是願能助眾生有能力在世間開展各種光明事業。

第三個大願著重的是以「無量無邊智慧」,讓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不讓眾生有所缺乏。如來強調的是,一個物質豐裕的世界,也應以智慧帶領。

第四個大願著重正知正見的具足。經文說:「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

第五個大願強調戒行。藥師如來願眾生「不缺戒」。如果眾生真的犯了戒,就能「聞我名已,還得清靜,不墮惡趣。」

不少人都認為藥師如來第六和第七本願是最重要的,因為這兩大願直接說明了藥師如來除疾救危的願心。

第六願的經文是這樣的:「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瘂,攣躄背僂,白癩癲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病苦。」這一大願很清楚了。藥師如來不但希望身有殘缺的眾生可以六根完具,還願心性頑愚的眾生都能得到救治。

第七大願也是直接說到救治病苦的。經文說:「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這也是很清楚了。藥師如來除了救治個人的病疾,還會幫助病人的家屬,最後當然是能藉著健康的身體勤修,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至十二大願雖也很重要,篇幅關係,只能略說。

第八大願意思是說,因向來女眾苦事極多,因此如有希望捨離女身的眾生,藥師如來都願意幫忙他們得具丈夫相,乃至修成佛道。第九大願說藥師如來志切幫助眾生遠離邪魔外道和種種惡見,使他們能修習菩薩行,速證菩提。第十大願是說藥師佛發願幫助一切因冤枉或無知犯罪而受刑獄的人解脫憂苦。第十一大願說, 因世間有情被飢渴所苦,有些人為求飲食而造種種惡業。藥師如來願能幫助他們得到飽足,更重要的是得享「法味」,身心安樂。第十二大願說,世間有些眾生貧無衣服,受到寒熱以至昆蟲的威脅。藥師如來願能幫助他們得種種上妙衣服,受用莊嚴。

以上十二大願開示眾生,藥師如來以其大願志切幫助眾生解脫衣食貧病之苦,得到安樂,好讓眾生勤修佛道,速證菩提。

彌勒菩薩從慈心出發的宏願

說完藥師佛的大願,往下談一談彌勒菩薩的宏願。彌勒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因緣很深,而且集菩薩和未來佛兩種身份於一身。

不少佛教徒都知道,彌勒菩薩是當來下生人間的未來佛,在世尊釋迦牟尼佛後下生成佛。當彌勒佛下生時,這個世界將出現很大的改變,成為人間淨土。這件大事和彌勒佛的宏願有莫大關係。

彌勒菩薩在因地修行時,決心以慈心利他,發大願欲令一切世間不斷佛種,因此又稱「慈氏」。這可說是彌勒佛最重要的誓願。彌勒菩薩其他發願,皆出自於這份慈心。

從慈心出發,菩薩又發願廣度眾生。據《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菩薩在因地修行時發願:「使其作佛時,令我國中人民無有諸垢瑕穢,於淫怒痴不大,殷勤奉行十善,我爾乃取無上正覺。」

彌勒菩薩甚為深切的一個誓願,是向眾生保證,縱是到了末法時期,也會深入地獄中救助眾生。此願載於《慈氏菩薩誓願陀羅尼經》:「爾時慈氏菩薩,聞佛世尊說陀羅尼已,白言:『世尊,是陀羅尼有大利益,能令眾生解脫惡趣。』時慈氏菩薩復發願言:『若有眾生於未來世末法之時,能讀誦受持者,設以宿業墮阿鼻獄者,我成佛時當以佛力救拔出之,復與授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大家都知道,彌勒菩薩住在以慈心建立的兜率淨土。是故,彌勒有願,把志心往兜率的眾生接引到此土。《佛說彌勒菩薩發願王偈》中有載:「我以此善願眾生,命終速往兜率宮。」

《彌勒上生經》則說得更加詳細。在本經中,佛陀告訴優波離,彌勒菩薩曾經發願,如果有眾生聽聞彌勒菩薩名號,又或者聞其名號而恭敬禮拜,此人命終之後,彈指之間即能往生兜率淨土。就算是犯了戒、做了惡業的人,如果能夠聽聞彌菩薩名號誠心懺悔,命終時也能瞬間往生兜率淨土。以上簡說了彌勒菩薩接引眾生往兜率的誓願。

此外,彌勒菩薩還有成就自身的本願。主要有兩種:其一是不食肉之願。其二是成佛後具足光色威神照耀,吉祥之德莊嚴自身之願。這兩大願主要是為了讓自己受持戒律,並能以威德之相攝受眾生,化度無邊。

世尊釋迦牟尼曾經囑咐,在佛陀入滅之後、彌勒佛出世之前,這之間漫長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無佛時代,度脫眾生的重任,會託付給地藏菩薩。因此,往下我們要談一談地藏菩薩的大願。

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的大願

地藏菩薩發願廣深,可說人天共仰,諸佛讚嘆。菩薩的誓願廣大無邊,在因地修行時,從內心深處發願,歷無數次。其實地藏菩薩早已修行成道,但菩薩悲心懇切,視一切眾生為父母。父母如果尚未離苦,菩薩決定不居佛位,維持菩薩身,以無盡大願,不計時限,誓要度盡重生。

佛教以「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來形容地藏菩薩的宏願。

佛陀通過說《地藏菩薩本願經》介紹出地藏菩薩。佛陀涅槃前為報母恩,為眾生說了這部經 ,提示菩薩六度萬行中,以孝順父母為真正落實處。此外,尚有《地藏十輪經》等多部佛經述說地藏菩薩的事蹟和大願。

地藏之名,是表達菩薩「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的特質。佛陀十分信靠這位菩薩,囑咐地藏菩薩特別關願尚在各趣中受苦的眾生,讓他們改邪歸正,離苦得樂,皆得解脫,令眾生「皆因地藏菩薩教化,永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陀提出,因「地藏菩薩廣大慈悲,深誓願故」,眾生因而「各獲果證」。

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菩薩的本願甚是宏深。經文說:「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這救度弘誓的對象,廣及百千萬億劫中,所有地獄及三惡道的罪苦眾生。

經中又提到,地藏菩薩修行已久,早已進十地菩薩。菩薩只因慈愍受苦眾生,發誓為我們留守到最後。

人有不同根器,福德因緣亦有不同。要度盡所有人,乃至眾生,談何容易?地藏菩薩早已發下宏願,千方百計也要度量眾生。《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吾亦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如是等輩眾生,各各差別,分身度脫。」菩薩用盡一切方法來幫助有情,何等偉大!這一切都緣於地藏菩薩的廣大願力。

總括言之,地藏菩薩發願既深且廣,救度眾生種種苦難,範圍之廣大,真不可思議,包括為眾生承擔地獄苦業、饑餓苦業、酷刑苦業、戰亂苦業、疾病苦業、國難苦業、消滅怨賊之苦、救度貧困之苦、慰解眾生心中迷惑、延長眾生壽命利其修行、且更幫助想出世以滿其願,而最終當然是幫助眾生踏上菩提路。如此照顧,可為無微不至。

觀音菩薩的慈悲大願

簡略介紹了地藏菩薩的廣深弘願之後,本文為讀者簡說觀世音菩薩。在佛教中,菩薩代表了無限的慈悲。因觀音的慈悲大願,眾生不論是敬拜、誦讀、念名號,乃至只是聞菩薩之名,若心中有誠,即能感應,而得到解脫。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可說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在中國民間,可謂是「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菩薩的慈悲信念,已深入人心。

佛經中有很多介觀世音菩薩的內容,包括如《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妙法蓮華經》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楞嚴經・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等。此外,我們認識和修持的如大悲咒、六字大明咒和準提咒等,不論流行於漢藏,都是觀音救度法門裏所常見。

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因慈悲之心,發下大願,在世問尋聲救苦,普度眾生。菩薩因大慈大悲的心,對於娑婆世界的眾生,不論他們善與惡都不拒絕救度。

談到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大願,我們可以從《妙法蓮華經》中的〈普門品〉裏一一得悉。由於經文甚長,在本文不會詳述了。

極簡言之,普門品叙述觀世音菩薩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普現三十三種應化身。可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事蹟。在表述菩薩的廣大願上而言,還是可以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來理解。即菩薩的大願,廣及無邊苦海中所有人,無有分別。

至於所謂三十三身,說的是多數,而不止於三十三。因為觀世音菩薩本是正法明如來,法身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菩薩應眾生之念,分身化現千百億身,又何止三十三身?這也是觀世音菩薩的大願 所成就的。

民間信仰中,以至一些佛弟子當中,都有學習觀世音菩薩十二大願之說。亦有人澄清這十二大願並無找到出處,不過只要我們常念經教,而這些發願與菩薩的慈悲精神一致,大家亦可以參考。

根據《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四》中《批念佛居士書》一文,當中有提到,通行觀音讚云,觀音大士,悉號圓通,十二大願誓弘深。印光法師的回答是:「十二大願無出處。改為慈悲誓願最弘深。」觀音菩薩十二大願在《大藏經》中看不到出處。現在傳抄而至網絡上流傳的十二願文,實未知源出何處。不過這十二願仍在傳鈔,相信因為不少人認為對眾生仍有裨益。

歷代大德都已經反覆論述學習觀音法門的真實意義。眾生當然不能夠不修佛道,只求救度,就能證得菩提。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大願,為我們大開方便之門。聖嚴法師教我們「念觀音、求觀音、學觀音、做觀音」,正正為我開示了重要的方向,感恩領受觀音的救度外,還要實踐菩薩的教導。

釋迦世尊、阿彌陀佛、藥師如來、彌勒菩薩、地藏菩薩和觀世音菩薩,還有本文未及提到諸佛菩薩的宏深大願,開示了無量的修行法門,接引眾生到諸佛的淨土。然而學佛修行,始終還是自己的努力。

普賢菩薩的道心和行願

篇幅所限,這裏簡說普賢菩薩開示的願行。從這些願行中學習自己發願,自己實踐,正是本書的宗旨。

普賢菩薩的行願,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本經所描述的是佛陀和佛淨土的華藏莊嚴。對於我們來說,最重要是從經中學習菩薩如何發心、修行以成就這個不可思議的境界。

〈普賢行願品〉是唐朝般若法師譯出《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的最後一品。在這一品經文中,普賢菩薩讚嘆佛陀殊勝的功德。繼而,菩薩指出,若我們眾生希望如佛陀一樣,成就經中描述的境界和功德,必須修行這十大行願,即是: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三、廣修供養,四、懺悔業障,五、隨喜功德,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八、常隨佛學,九、恆順眾生,十、普皆迴向。

這裏不就著十大行願逐一解說。總的來說,普賢菩薩開示出堅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道心。

可以說《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的心要,是普賢菩薩修行法門的精華。這「十大願」,在眾願中為眾生開列清晰的方向,十分殊勝,所以稱為「普賢願王」。

況且,普賢菩薩不但發了十個大願,發願之後,菩薩按着自己的發心修行,所以稱為普賢的「行願」,著重的是「行」。

行和願是互相支持的,不可只有願沒有行。只有行而不依願的也容易失去方向。普賢菩薩所開示的行願之道,十分適合生於紛擾世界的我們努力學習,以實際行動踐行大願,期能成就佛道。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