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這五種畏懼,只要深信佛法便能克服——一名腎病青年與《維摩詰經》的相遇(六)

維摩居士

上文,我們繼續看維摩詰居士的修行歷程,希望能成為大家修行人學習的榜樣。

維摩詰居士累世修行,已經達到非常高的層次,所以他的內心已經無所畏懼。

在人生中我們最害怕的是甚麼?

讀書的時候,害怕成績差,怕被父母責罰;到考公開試時,怕升不上大學;即使升到大學,也怕因沒有好成績而找不到好工;畢業後,也會擔心找不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應徵時,又怕面試的表現失準;工作時,又怕做錯,被上司指責;與同事相處,又怕得罪對方而不知;到了適婚年齡,又怕沒有對象;看見年紀越來越大,病痛越來越多,感到身體已不像以前,便開始怕死亡。每當想到死亡,總是一個謎。死的感覺是怎樣?死後的世界是如何?有沒有輪迴?有沒有天堂地獄?萬一人死如燈滅,這一生是否白過?

總之一大堆問題,縈繞在腦裏。再加上這次新冠疫症,每日都提心吊膽,害怕自己受病菌感染。為了不染病,盡量減少外出,然而困在家中轉來轉去卻找不到出路。

佛教指人生有「五畏」:死畏、不活畏、惡名畏、惡趣畏、大眾畏。當然,死是人生最大的畏懼。維摩詰居士對佛法的信心非常堅定,深信佛法可以讓他超越輪迴生死,所以對「五畏」毫不畏懼。不過,他知道仍有很多人活都畏懼之中,所以他全力宣揚佛法,令更多人能安心活下去。

維摩詰居士的做法,當然會引來天魔的攻擊。所謂「天魔」,可以視之為邪教、心魔、欲望等。

在《雜阿含經》中,記載了魔王波旬因害怕佛祖覺悟,便派了三名魔女來誘惑他。她們分別代表「愛欲」、「樂欲」、及「貪慾」。這些魔女衣著性感,在佛祖面前殷勤獻媚。但佛祖內心非常寂定,對她們的挑逗毫不動心,並利用神通,使魔女們顯露真身,全部都是骷髏骨,最後魔女見醜態已露,只好迅速離開。

魔王波旬見魔女失敗,便帶領眾魔軍,來到佛祖座前威脅他。佛祖專心修行,完全沒有理會魔王波旬。魔王波旬立即命眾魔軍發射毒箭,但佛祖身發淨光,眾魔軍不能接近他。突然護法神來幫助佛祖,擊敗全部魔軍。

佛祖有這樣的能力,全靠心定,不受魔王的騷擾。而維摩詰居士修行佛法,也有降魔的能力。在《維摩詰經》中提及維摩詰居士修行的經文:

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咨嗟弟子世主所敬。

所謂「勞怨」,隋代高僧慧遠大師(334~416) 指:「魔能勞亂,名之為勞。敗人善根,故說為怨。」兩者都是指魔王的主要工作,混亂人心,斷人善根。

但魔王的那些手段,絕不能影響維摩詰居士,因為他已獲得了甚深的般若智慧。他所許下的種種願望,都能透過不同的方法完成。當然這裏所說的願望,是指宏揚佛法,讓不同的眾生都擁有大智慧。

為了達成這個願望,維摩詰居士深入群眾,了解不同人士的內心需要。經文所指的「眾生心之所趣」,演培法師解釋為,明白所有人的發心,是向善向惡?傾向學習大乘佛法?還是小乘佛法?下世會輪迴去天道?人道?還是鬼道?

其實人心難測,思想每一刻都在變。上一秒的想法與下一秒的可以是天淵之別。即使是父母,甚至夫婦都不能看穿彼此的內心。唯有菩薩與佛可以,不但如此,更可以了解人的根器。但這裏是指對佛法的理解。

筆者曾聽說,聰明人適合學「唯識」,反之,只能學淨土,因為夠簡單,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

後來才發現,這說法是錯誤的。雖然唯識的專用名詞很多,而且涉及心理學的範疇,甚至比心理學更仔細。分析力較強的人,學唯識的而且確比較優勝,但學習淨土也不只是純念誦「阿彌陀佛」。它背後有一套非常深奧的佛理,單是「淨土五經一論」(《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及《往生論》)已要花上好一段時間作研究,再加上坐禪誦經等,那種堅持與耐力不可小覷。

真理只有一個,而達到真理的方法有很多。維摩詰居士會因應不同人的理解力,用相應的方式,把佛法教導他們。好像老師教導學生一樣,不能用一套方法,教導所有學生。有些悟性較高,有些要慢慢講,但目標都是同一個。

經文記載:「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維摩詰居士久修佛法,以大乘佛法為依歸。大乘與小乘有何分別?首先,「乘」意思是指「車」。小車,載人比較少;大車當然比較多。載人去哪裏?是到達彼岸。

簡單來說,小乘的修行人,著重於自己的修行,所謂「自利」;而大乘的修行人,除了自己修行外,還照顧到其他人,希望把佛法廣傳開去,令更多人獲益。所謂「自利利他」。

大家可從維摩詰居士的生活中見到,他不只要自己從佛法中獲益,更要用種種方法廣傳出去,甚至深入危險的地方,就是要其他人都一同獲益。

經文中:「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是指維摩詰居士的言行與心量,值得每一位修行人去學習。

作為修行人,一言一行都應該切合修行人的威儀。從外表來說,無論行、住、坐、卧,都要像個佛弟子;從內心來說,要有海量的包容。無論身心都要與佛祖一樣,給人慈悲莊嚴的感覺。    

維摩詰居士從內到外,都與佛非常接近,所以其他佛菩薩都讚賞他,肯定他就是真的佛弟子,可以承接佛的香燈,繼續承傳下去。

延伸閱讀

如何選擇善知識?

Picture of <a href="https://www.buddhistdoor.org/author/%e9%bb%83%e5%a2%9e%e5%81%a5/" title="Posts by 黃增健" class="author url fn" rel="author">黃增健</a>

法名「重勵」,喜以文字分享生活感受。曾出版五本著作,包括《增健,換腎日記》及《閱微書齋》等。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