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生命的流轉和解脫:業力論與四聖諦

——謹以此文紀念Venerable Professor Kākkāpalliye Anuruddha

有關“業”的理論,一直是佛教重要的教義思想。而這種關於業報輪迴的學說,是早在佛陀之前,就在古印度社會廣泛流傳的傳統思想。 “業”,梵語為karma,意思是“造作”,即有情眾生的一切身心活動,都會導致一定趨向的力,從而產生一定的結果。但是,佛教把業力問題和眾生平等的思想聯繫在一起,說明善惡行為產生相應的樂苦果,強調人的自主選擇性。

業是道德律的法則。業,是有情眾生的一切善惡行為,從而積聚的引發未來苦樂果的潛力。而所謂的善惡,就意味著道德的選擇。意業指眾生的內心思惟活動,而身業和口業則是由意識活動引發的身體活動。人有了意識就透過身語意活動的表現,在行動中反應出來。業,是經過意識的思惟活動,由身口意所造作的一切善惡行為。這些善惡行為所引發的業力,生生世世,如影隨形,牽引著眾生在六道裡流轉不止,輪迴不息。業力是一種能量表現,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存在意識或身體之中。它是緣生的,當身心和特定的條件結合,因緣具足成熟時,便相應地表現出各種不同的現象和形式。但是,由於生命是緣起的,因此有無盡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所以,若依據正法而注入相應的努力,就能令業力的軌跡發生改變。

昔日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降伏魔軍,覺​​悟到的真理就是“緣起法”。緣起,梵文pratityasamutpāda, 意思是“由彼此關涉而生起”,也就是說,現象界中,沒有孤立存在的事物,都是彼此關涉、對待而生起、存在的:在緣起論的基礎上,佛陀又揭示出苦、集、滅、道四諦說。

苦諦(人生是苦,三界皆以痛惱為逼)

集諦(苦的原因):招集生死苦果,造成生命流轉的十二因緣流轉門

滅諦(苦滅的境界)

道諦(正確的道路):煩惱寂滅,無生死過患,生命解脫的十二因緣還滅門

首先,是苦諦:生存就是苦。佛教認為,一切都是變遷不息、無常,廣宇悠宙,不外苦集之場,由於眾生不能自我主宰,被無盡煩惱所糾纏,此沒有安樂性,只有痛苦性。佛教認為人生充滿痛苦,可分為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乃至一百一十種苦等無量諸苦。

其次,是集諦:即苦是由諸條件集合而成,展開來說就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說明眾生在煩惱痛苦中輪迴不止的基本條件,它強調十二個環節循環往復的因果鏈條,是對生命現象及其痛苦特質的認識和總結,指出生命運動的真正原動力和痛苦流轉的最後根源是“無明”,即對生命實相的蒙昧無知,從而導致無止息的沉溺和循環不斷的輪迴。

滅諦是指滅盡貪欲,滅除痛苦,不再生起的道理,此被稱為涅槃。它體現了苦難的滅寂和人生的解脫,這是人生的理想歸宿,最高境界,最終目的,也就是佛教教人追求的方向、目標。

道諦,指引向解脫煩惱,止息痛苦,到達涅槃彼岸的修行方法和正確的道路。佛陀在初次說法時提出了不苦不樂的中道主張,共八項,稱為“八正道”,就是八種合乎正理的​​生命行為:1. 正見:正見流轉的相生無常和還滅的因果涅槃;2. 正思惟:對正確知見的視察了解和對真實道理的深入思考;3. 正語:是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的正確言說;4. 正業:指不殺、不盜、不淫的正確行為;5. 正命:指正當,合理和合法的經濟生活;6. 正精進:未生之惡不令生長,已生之惡當令斷除;未生之善當令生起,已生之善當令擴大;7. 正念:指專心一意和正確係念於正見、正思惟而得;8. 正定:指與智慧相應,達於正覺的涅槃勝定。

四諦中的“諦”(satya),指的是真理,四聖諦不是指四種真理,而是指實踐解脫之路的次第過程。先是如實認識到人生苦的特質,然後找出苦的成因,從而追求滅除苦痛的境界,而滅除苦痛的方法就是“道”,即是由八種正確的行為所確定的生命道路。佛陀在八正道中所闡述的這些正確的行為,就是一種理性的道德倫理行為實踐。以上就是佛教所分析的人類現實的生命狀況及其過程。

延伸閱讀:

張澄基著:《佛學今詮》,台北: 慧炬出版社,民國62-72 [1973-1983]
張敬川著:《毗曇學的業力論》,中國佛學院:《中國佛學》,總第二十九期,http://www.zgfxy.cn/ztjj/zgfx/x/zdesjqeyn/2012/03/14/095055727.html
羅睺羅.化普樂著; 顧法嚴譯:《佛陀的啟示》,香港: 印順導師基金會, 2000
Venerable Yin-shun (Author), Wing Yeung (Translator), The Way to Buddha-hood: Instructions from a Modern Chinese Master. Wisdom Publications, 1998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