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噶舉派源流

噶舉派的祖師們:最上方是代表法身佛和報身佛的金剛持,其藍色身象徵法性不變猶如虛空;金剛持右手邊低一點(膚色較淺)的是帝洛巴尊者,左手邊低一點(膚色較深)的是那洛巴尊者;金剛持正下方的是瑪爾巴大譯師,他右手邊低一點的白衣者是密勒日巴尊者,左手邊低一點的僧衣者是至尊甘波巴;圖中央最大的那位是第一世噶瑪巴。
噶舉派的祖師們:最上方是代表法身佛和報身佛的金剛持,其藍色身象徵法性不變猶如虛空;金剛持右手邊低一點(膚色較淺)的是帝洛巴尊者,左手邊低一點(膚色較深)的是那洛巴尊者;金剛持正下方的是瑪爾巴大譯師,他右手邊低一點的白衣者是密勒日巴尊者,左手邊低一點的僧衣者是至尊甘波巴;圖中央最大的那位是第一世噶瑪巴。

佛陀為度化此方娑婆世界眾生,在約2500年前,對於共通根器之徒眾,示現僧相化身佛釋迦牟尼,宣說小乘及大乘顯教;對於不共的化機弟子,顯現為報身佛金剛持,開示大乘密教。

金剛持宣講了眾多密續(tantra,密宗經典),經由龍樹、聖天、月稱、國王因陀羅菩提等傳承下去。


帝洛巴尊者(Tilopa,988─1069)

帝洛巴尊者生於孟加拉,受到空行母的啟示而修習佛法,他的證量高至能直接面見金剛持與空行母接受教法。然而,當別人問他師承,他說沒有人間的上師,大眾都對他提不起信心,因為密法非常強調清淨、明確的師徒傳承。師承不清晰,即有被騙的危險;若跟隨有問題的上師修錯了密法,現生、來生將招感極大痛苦!

為令大眾信受其教法,尊者向四位上師,求取了四支人間的密法傳承。他的再傳弟子後來形成的宗派,被稱為「噶舉」,意思正是這四支密法的「教言傳承」(藏語Kagyu)。

尊者雖然證悟很高,但非常謙卑低調。他曾住在墳場、妓院,依靠搗磨芝麻等粗活維生。

一次,尊者遇見一名屠夫,知道他經常宰殺動物給兒子吃,遂把他的兒子藏起來,並把動物的肉變成他兒子的模樣。屠夫看見煮熟的肉是自己兒子,痛哭流涕。尊者對他說:「若你停止殺生,我便救活孩子。」屠夫應允,尊者即把兒子帶回,並開示:「自作惡業,自食其果。」從此,屠夫成為誓不殺生的瑜伽士。


那洛巴尊者(Naropa,965─1050)

那洛巴是古孟加拉其中一個小國的王子,他自小精通外道典籍,一次偶然拾得某僧人留下的佛經,閱讀後對佛法生起大信心,與王子妃雙雙出家。他對佛經博聞強記,成為當時享副盛名的那爛陀大學北方護門及大班智達(pandita,學者),多次在與外道的辯論中勝出。

後來,空行母向他示現,指他滯留在邏輯理解層次,未有實修證悟,當前往求教於帝洛巴尊者。

那洛巴找到了帝洛巴尊者,但尊者對他態度很差,經常又打又罵,並提出很多無理要求,但他對上師的信心從未退轉。經過了十二個大苦行、十二個小苦行,某次尊者以拖鞋重重的打暈了那洛巴,那洛巴就在醒來的一剎那洞見心性,尊者也開始傳法給他。

這種超越經典理論、以簡單言語或行為直指心性的教法,就是著名的「大手印」,與漢地的頓悟禪法很相似。不過,藏傳佛教普遍認為,只有極少數根器猛利者能直接接受這種教法。大部份行者還是要從基礎的理論和修持開始,按照次第由淺入深(那洛巴也不是一開始就能領悟,首先經歷了許多嚴峻的苦行)。否則,一知半解地把個人感受當作空性證悟,可能會害人害己!正如薩迦班智達(Sakya Pandita)《三律儀差別論》所言:「愚者修大印,多成畜生因,或墮聲聞滅,或生無色界。」


瑪爾巴大譯師(Marpa Lotsawa,1012─1097)

生於西藏富有人家的瑪爾巴譯師,自小聰明但脾氣不好,因此被父親送往學習佛法。他跟隨卓彌大譯師(Drogmi Lotsawa)學習梵文和其他印度語文,後來變賣大部份家產,前往印度求法。

瑪爾巴譯師先後去了印度三次,尼泊爾四次,歷時十多年,師事那洛巴尊者、梅紀巴尊者(Maitripa)、智藏尊者(Jnanagarbha)、咕咕里巴大師(Kukkuripa)等,學習了印度正統的完整顯密教法,並把大量經續帶回西藏翻譯,至今仍保存於藏文大藏經中。

瑪爾巴譯師最主要的上師是那洛巴尊者,後者命前者多次返回印度學法。當譯師第三次來到印度時,尊者已經圓寂,但由於譯師的信心與虔敬心,尊者向他示現,授予最秘密的口訣。


密勒日巴尊者(Milarepa,1040─1123)

密勒日巴尊者生於西藏一個富戶,七歲時父親過身,財產被伯父霸佔,他們母子三人只能過著飢寒交迫的貧苦日子。尊者母親與妹妹四出從事低下的苦工,節衣縮食,賺錢送尊者去學咒術。尊者學成後,施咒殺了伯父的三十五位親密家人。

事後,尊者十分悔咎,遂改學正法,前往依止瑪爾巴大譯師。譯師命他獨力從山下搬石頭到山上建屋,每次房子蓋到一半,就要他拆掉,改去另一方向的山頭上重新建屋。如是者前後五次,尊者背上的肉磨破了好幾個洞,卻從未獲得傳法。

尊者多次向譯師求法,總被痛罵一番。他覺得自己業障太深,欲自殺了事。這時譯師才解釋是為了清淨其惡業,故意給他苦行,自此傾囊傳授所有法要。

尊者得法後,長年在山洞內獨自苦修。為了爭取時間修持,他不去遠處覓食,只吃山洞附近的蕁麻,導致自己骨瘦如柴、膚色發綠,平時只用一些破布遮蔽身體。雖然生活如此艱苦,尊者卻於下半生內獲得很高的證悟,尤其擅長以道歌宣說法義,例如:

斷除我執外,無餘布施度;
斷除狡詐外,無餘持戒度;
不畏深義外,無餘安忍度;
不離實修外,無餘精進度;
安住本性外,無餘靜慮度;
證悟實相外,無餘智慧度。


甘波巴大師(Gampopa,1079─1153)

甘波巴大師又名達波拉傑(Dagpo Lhaje「達波地區的大醫生」),父親是一位名醫,他自小學習西藏、印度、尼泊爾、中國的醫學,也依止寧瑪派(Nyingmapa)與噶當派(Kadampa)的上師聽受佛法。

廿五歲時,甘波巴所居地疫症蔓延,其妻子和兩個孩子都染病去世,翌年他出家為僧。他首先跟隨噶當派的上師學習了很多法要,一次聽聞到密勒日巴尊者的名號,生起很大信心,前往求法。剛到達尊者駐錫處時,由於尊者知道甘波巴有我慢心,兩星期沒有接見他。

最後,甘波巴終於獲得尊者傳法,並付諸實修,生起很大證悟,成為尊者的大弟子。他把注重聞、思、修的噶當派教法,與尊者注重禪觀的傳承結合,發展出嚴謹的修行次第──先培養弟子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才教授密法及大手印。這奠定了噶舉派的修行體系,對後人影響十分重大,因為末法時代大部份行者很難直接明心見性,必須先經過一定的次第鍛鍊。


噶瑪噶舉派(Karma Kagyu)

甘波巴大師弟子無數,他的很多徒弟或徒孫都能獨當一面,形成四個大派別、八個小派別,統稱為「噶舉」。為了區別與帝洛巴尊者四支教言傳承有點淵源(但與那洛巴尊者以後的傳承無關)的「香巴噶舉」(Shangpa Kagyu),甘波巴大師以下的四大八小派系具名「達波噶舉」(Dagpo Kagyu)或「瑪爾巴噶舉」(Marpa Kagyu)。

達波噶舉的十二個分支,部份已經衰落,現存最興盛的派別是噶瑪噶舉(Karma Kagyu),其創始人是甘波巴大師的大弟子杜松虔巴(Düsum Khyenpa),也就是第一世噶瑪巴(Karmapa「佛行事業者」,這支傳承因此得名)。現今作為這派領袖的,乃第十七世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Ogyen Thrinle Dorje)。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