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說世間有四種人:先苦後樂、先樂後苦、先苦後苦、先樂後樂,你是哪一種?佛陀開示怎樣改變命運⋯⋯

在《增壹阿含經》苦樂品第二十九,佛陀開示世間有四種人:一、先苦而後樂,二、先樂而後苦,三、先苦而後苦,四、先樂而後樂,以及改變命運之道。

先苦而後樂

「先苦而後樂」的人是怎樣的呢?佛陀舉例,例如有人生於貧困之家,或是信奉邪道的家庭,心中卻沒有邪見。此人具備正知正見,知道世間有施者、受者,有今生、來世,亦有證得佛果的修行者。

此人知道世上有善惡果報,當看到有人生活豐足、美滿,便知道這是過去常行布施、不放逸所帶來的善報;當看到有人衣食匱乏,便知這是過去沒有行布施之故。而自己目前衣食不足,也是因為過去曾經欺騙他人,多行惡業。因此,當此人看到精進修行的賢者,便會誠心懺悔;若有用不完的財富,也會跟人分享。

此人命終後,將會投生善道,如果投胎為人,也會享有幸福的生活。這就是「先苦而後樂」。

先樂而後苦

「先樂而後苦」的人是怎樣的呢?佛陀說,例如有人生於富貴之家,衣食豐足,卻懷有邪見,認為沒有今生、來世、善惡果報,也沒有證得佛果的修行人。當見到富貴人家,他便會認為「此人長久以來就有這些財富」,也認定男子永遠是男子,女子永遠是女子,畜生永遠是畜生;他不布施也不持戒律,若遇上持戒的修行者,就會起瞋恚心:「他這樣虛偽,哪裏應該有福報呢?」

此人命終後,便會受生於地獄;如果轉世為人,會生於貧窮之家,缺乏衣食。這就是先樂而後苦之人。

先苦而後苦

「先苦而後苦」的人是怎樣的呢?佛陀開示,例如有人生於貧窮家庭,又懷有邪見,認為沒有今生、來世、善惡果報,也沒有證得佛果的賢者。此人不布施也不持戒,若遇上持戒的修行人,就會起瞋恚心。若見到貧窮人家,他便認為「此人長久以來就是貧窮的」;若見到富貴人家,也會認為「此人長久以來就是富貴的」。

此人命終後,會受生於地獄。如果轉世為人,會出生於極為貧窮之家,生活困苦。這就是「先苦而後苦」。

先樂而後樂

「先樂而後樂」的人是怎樣的呢?佛陀說,例如有人出生於富貴家庭,衣食豐足,而且懷有正知正見,知道世間有施者、受者、今生、來世,有證得佛果的修行者,也有善惡果報。

若看到富貴人家,他便會思惟:「這是昔日布施所致。」若看到貧窮人家,就會心想:「這是昔日不行布施,所招感的果報。我現在要隨時布施,免得日後生於貧困家庭。」因此,他總是歡喜地布施一切,若見到修行人,就會慷慨供養衣物、飲食、醫藥等。

此人命終後,將生於天界,如果轉世為人,也會生於富貴家庭,一生豐足。這就是「先樂而後樂」。

有弟子請示佛陀:「那麼,是甚麼因緣讓眾生或先苦而後樂,或先樂而後苦,或先苦而後苦,或先樂而後樂呢?」

佛陀說:「假設人有百歲壽元,有時候修行善業,有時候造了惡業,或生起邪見,那麼之後便會隨著不同的時間、因緣,而出現不同的果報,例如冬天受樂、夏天受苦了。

「例如,如果一個人在年輕時,因為邪見而造了許多惡業,但在年長以後,便廣積福德,不再造惡業,那麼此人便會先受罪報,而後享用善報(先苦而後樂);

「如果一個人在年少時修諸善業,卻在年長後造諸罪業,那麼到了來生,便會在年少時先享用福報,年長後卻過得很辛苦(先樂而後苦);

「如果一個人終其一生都造了許多惡業,那麼到了來生,便會畢生受苦(先苦而後苦);

「如果一個人終生都修行諸善業、常行布施,那麼到了來生,便會畢生幸福安樂(先樂而後樂)。

「因為這些緣故,眾生便會有四種際遇之別。

弟子說:「如此看來,如果希望『先樂而後樂』,就要廣行布施了。」

佛陀回答:「是的,正如你所說的,如果想要圓滿佛道,就要常行好施、修諸功德。」

眾弟子聽後,都歡喜地奉行。

古德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因。今生作者是。」聖嚴法師所說,佛法真正積極的精神,在於能夠轉被動為主動。將『過去』當因,視『現在』為無可改變的果,是宿命論,不是佛法。

法師說:「佛法講因緣、果報,而緣有主動、被動之分。例如我欠別人錢,別人拚命追逼我,『上窮碧落下黃泉』,跑都跑不掉,非還錢不可,這是被動的緣。反之,如果是為了要成就某一件事,幫助某些人而行布施,則是主動的緣。」[1]而發願、學佛、修善,能夠改變將來的命運。[2]

因此,好好把握每個人生的當下,主動善用每個因緣,布施培福,修行菩薩道,才能改變未來。


延伸閱讀:
布施波羅蜜


[1]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心靈環保》。取自https://bit.ly/3R5JfSJ

[2] 聖嚴法師《學佛群疑》。取自https://bit.ly/3bSU3U2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