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羅馬的一位老師說起

這是一個關於某位老師和他學生的故事。他可能是有史以來最「不幸」的老師。

古羅馬帝國有一位名叫塞涅卡 (Seneca) 的哲學家,他是尼祿大帝(Nero) 的老師。由於尼祿是著名的暴君,伴君如伴虎,塞涅卡戰戰驚驚如履薄冰地過每一天,甚至可能因此而「鬱」出心臟病。

尼祿是一個很容易發怒的人,故塞涅卡對憤怒所衍生的破壞性有很深刻的體會──曾目睹尼祿的種種暴行,包括用殘酷的手段大量殘殺異見者,其後甚至因一時之氣而下令縱火,把首都羅馬城燒掉大半。

上樑不正下樑歪,當時社會的風氣亦很浮誇、腐敗,某次塞涅卡出席一富豪所舉辦的園遊會,眼見其中一位奴隸因犯了一點小錯,便給狂怒的富豪裝入一麻包袋內,丟進池塘中活活淹死(古代的奴隸主對奴隸擁有生殺權) 。

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地憤怒呢?觀察到種種亂象之後,賽涅卡不斷地反思,終於有一個答案──他認為像尼祿及上述的富豪般容易抓狂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對別人都抱有極高的要求及期望,期望愈大,則愈容易因別人達不到自己的要求而感到失望,並轉化為憤怒情緒。換言之,希望愈大,失望愈大,憤怒亦愈大。

如果憤怒是因「希望」而產生,那麼為避免憤怒,我們又應否不再對人和事抱有任何希望呢?賽涅卡認為這也不是解決辦法,他提出一種中庸之道:我們一方面仍對事情的發展抱有良好的期望,並努力朝這方向實踐;但同時亦應對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作好思想上的預備。此外,他更建議我們每天在工作前,先行在腦海裏想像一切可能出現的「意外」,並練習如何在情緒上「適應」那些意外,以及如何在行動上作出應變措施,持之以恆,我們便會對自己的應變能力產生信心,減少因失望而爆發激烈情緒。

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3B.C.─65A.D.)
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3B.C.─65A.D.)

塞涅卡提出的這面在現今的心理輔導中頗為常見,前者稱為「期望管理」或「積極思想」,後者名叫「心理彩排」(Mental Rehearsal),二者都是訓練EQ不可缺少的技巧。

其實很多人都誤解了「樂觀」的意義,以為「只期待美好的一面」、「凡事向好的那一方面看」就等同「樂觀」或「積極」,但其實心理學稱為「願望思維」(Wishful Thinking),即俗語所說的「一廂情願」──是一種自欺,屬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在遇到重大挫折的時候特別活躍,以保護自己不要陷入失望的深淵。(很多賭徒或投機者都會出現上述的心理狀況,盲目地相信自己的投注或投機策略,從而過份進取,最終引致損失。)

這種自欺的心理投射到別人身上,便會對別人產生不切實際的期望;當別人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為掩飾的自己的失望和焦慮,便以憤怒來發洩──把別人視為刻意和自己作對的敵人──企圖重拾操控感權力感,就像尼祿大帝和那位富豪一樣。

凡事都有兩方面,如果我們「選擇性地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 只偏向看好的一面或壞的一面,其實都可歸類為「悲觀」──悲觀的人永遠在兩個極端中搖擺不定。

相反地,樂觀的人能客觀地面對事實,懷著廣大的胸襟與寬闊的視野看清全局,用「心理彩排」的方法預演種種可能出現的障礙,早作準備;就算萬一出現壞結果都有勇氣承擔重頭開始──「衰得起」才是真正的樂觀──樂觀者能夠「期望最好但同時準備最壞情況」,凡事兩手準備,即使不成功亦可減低損失。

樂觀者不一定對某事情的結果或身處的客觀環境樂觀,而是對自己及別人「透過努力改善自己及外在環境」的能力樂觀,即使付出的努力短時間內沒效果,他們亦會客觀地搜集證據,看看有沒有改善的空間。如果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他們也能坦然接受,從中學習改善自己以提高下一次成功的機會。

塞涅卡是一位智者,他活在朝不保夕的巨大壓力之下,還能用慧眼去看穿憤怒背後的心理運作機制並提出處理之方法,實在了不起。但他那位不肖學生尼祿大帝卻一點也學不到老師的智慧,最後還因懷疑老師背叛自己而要取老師的性命……塞涅卡被逼自殺,而行事荒唐的尼祿最終亦眾叛親離,被逼宮而自殺收場……

塞涅卡認為憤怒初起時就應在「前線」擋住,待它「兵臨城下」已太遲,如果尼祿聽從老師的說話,及早熄滅心中的火苗,也許他自己和羅馬城都不會被毁掉。

作者簡介

林碧君,臨床心理學家,中大哲學系畢業,港大佛學碩士,專研成癮行為,於志願機構工作及在大學講課。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