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 Kinderbrücke (《孩子們的橋》)的德文原版於1979年出版,這本圖畫書從河兩岸的兩戶人家說起,與大小讀者分享了一個建立關係的故事。
喜歡抱怨的農夫和不快樂的妻子
有兩個農夫住在河的兩岸。這兩個人都不喜歡看到對方比自己好。他們也喜歡抱怨,早上耕田時,住在右邊的農夫抱怨自己的田在陰影裏,對面農夫家的田卻在陽光下。下午劈柴火的時候,住左邊的農夫抱怨自己的房子陰暗,對面農夫卻能夠曬太陽。於是,住左邊的希望自己能住在右邊,住右邊的希望自己能住在左邊。
這兩個農夫的妻子也不快樂,一個是早上不快樂,一個是下午不快樂。有一天早上,住右邊的妻子向住左邊的妻子罵了一句,下午,住右邊的妻子便回敬了一句。她們的丈夫都想為妻子出頭,各自搬起大石頭,砸向對方,石頭卻掉進了河裏。就這樣,兩家大人上午和下午都過得不安寧。只有中午時分,太陽高高掛在天空的中央,河邊才有短暫的安寧與祥和,兩邊的農夫和妻子都在樹下休息。可是,兩個孩子卻悶得慌,他們很想到河對岸去玩。
孩子們的橋
終於,在一個晴朗的日子,這兩個孩子發現河水變淺了,有石頭露出河面,他們便踩著石頭向對岸走去,兩個人在河中央碰了頭,便一起坐在一塊大石頭上聊天,看河裏的鴨子和天鵝,玩得很開心。從此,每天中午,兩個孩子都踩著石頭在河中央見面。晚上回到家,還會給爸爸媽媽講很多河對岸的故事。
有一天,又下了一場大雨,河面升高了,石頭橋被淹沒了。兩個孩子不能再碰面一起聊天了,他們不開心,也不再為父母講故事。父母們這才發現孩子們中午見面的秘密,決定和孩子們一起建造一座橋。
如鏡面一般的人物對照
書中一共出現有兩組六個人物角色,包括兩個農夫,兩個妻子和兩個孩子。兩組人物角色的設計相互對應。其中,兩個農夫都喜歡抱怨,兩個妻子都不快樂。每一組對應人的行為和思想經由文字與圖畫表現出來,如同鏡子一般相互照見。例如,兩個農夫早上耕田時,「住右邊的會抱怨自己的田在陰影裏,而鄰居的田卻在陽光下。」下午劈柴火時,「住左邊的會抱怨他的房子太暗,而他的鄰居卻曬得到太陽。」 圖畫描繪在河的兩岸,這兩戶人家的房屋建築、院落陳設以及所處的自然環境無不相似。兩個農夫早上在耕田、下午劈柴火,兩個妻子做家務、洗曬衣服。每人看到的對方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正是自己行為的投影。
在圖畫中,以河流作為分界線,大人們在兩邊彼此觀望,相互憎厭,不相往來,直到兩個孩子踩著石頭在河中央相會,一起玩耍,分享與交流各自的故事,才將兩邊的世界連結起來。他們又將對岸的故事講給自己的父母聽,父母們最終和孩子們一起,搭建了一座真正的橋。
簡單的文字與圖畫表達,充滿哲理,意味深長。
文字與圖畫作者
《孩子們的橋》文字作者麥克斯·博令格(Max Bolliger,1929-2013)是瑞士最為知名的兒童文學作家之一。 他以德文書寫很多兒童故事,均成為經典之作,包括Euer Bruder Franz (你的兄弟弗朗茲),Eine Wintergeschichte(一個冬天的故事)等。但譯成中文的作品僅見有《孩子們的橋》及《五彩鳥》兩本書,由台灣早年致力引介並翻譯歐美兒童文學經典名著,曾於國語日報周日版主編「兒童文學周刊」的張劍鳴先生(1926─1996)翻譯而成。
圖畫作者史提凡·查吾爾(Štěpán Zavřel ,1932-1999)亦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兒童插畫家之一,他出生於捷克,後移居意大利。七十年代與友人共同創立兒童出版社Bohem Press。史提凡創作的《湯姆爺爺》(Grossvater Thomas)曾獲得1984年奧地利插畫大獎。《花城》(Die Blumenstadt)榮獲波隆納國際兒童書展「最受歡迎圖畫書」獎。在《孩子們的橋》中,他以水彩暈染出鄉間自然的田園風光。故事人物的塑造形象生動,服飾具有民族色彩。農夫的酒糟鼻,每個人臉頰上的紅暈,輔以誇張的動作,令畫面呈現出活潑的動感與趣味性,吸引小讀者的目光。這本圖畫書封面與封底的設計呈現的是同一幅畫面日與夜的情境。封面是日間,可見遠處的群山、田野和房屋籠罩在太陽金色的光芒下,在連接兩邊的橋上,孩子們在跑跳,大人們也在橋上,整幅圖畫色彩溫暖明亮,充滿動感與活力。封底則描繪出安靜的夜的氣息,在月亮柔光的照耀下,橋上空無一人,萬物靜謐無聲,圖畫採用深邃的藍與綠,充滿夢幻的色彩。
搭建一座連結彼此的橋
在《孩子們的橋》一書中,是孩子為大人創造了搭建橋梁、建立關係的契機。他們沒有預設,不抱任何成見,願意走向彼此,嘗試認識彼此。當回到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妨想一想:人與人之間、村莊與村莊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國與國之間……有甚麽是相同,甚麽是不同?相同也好,不同也罷,我們會否願意坐下來,彼此交流,一起暢談?
建一座連結彼此的橋,走近對方,你才會知道。
有時,「大人」應該要向孩子們學習,難道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