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板間房和連續劇──同德押憶舊之三

圖:「灣仔好日誌」臉書專頁

同德押據專家說是1930年代後期建成的,是座四層建築物,轉角處呈半圓形,細看可見每層接駁簷的下方處有花紋和小小的柱頭裝飾,是為建築上特別之處。從五十年代灣仔街道照片可見,這一帶盡是四層高的房樓,地層用作商鋪,其外是行人道,俗稱騎樓底。同德押位於軒尼詩道轉入馬師道的轉角單邊,每層有特大轉彎的「走馬騎樓」(形容其寬而長足以走馬),樓底很高更不在話下。

如前所述,四層中有三層是押店的辦公和貯物地方,亦有員工住宿。第四層則租出予三伙人,就僅用屏門間開。外公一家:外婆、舅父住其中面向馬師道的尾房(連騎樓是一房一廳),招呼母親和我勉強還夠用。另外兩伙約七、八人住,大人瞓房、後生仔女四人瞓廳,冷巷(走廊)亦有床位可容二人。

居住環境無疑擠迫,最差的還數衛生和廚房設備。全層十餘人共用一個水廁浴室;為免上廁所要排長龍,各家只好自備便壺,但熱天沖涼仍不免要爭先恐後。公共廚房設於浴室旁,三家人一日兩餐煮食時就很擠。仍普遍燒柴炭、亦有用火水爐,大量濃煙吹向我們住的尾房,造成嚴重污染。當年我肺弱,暑期間因受煙薰常引致咳嗽。最嚴重的一次患上百日咳,屢看西醫無效,延綿兩月,後來外公帶我去看中醫名家勞英群,開了個民間驗方給我,連飲十餘天後始告痊癒。

住四樓板間房當然有許多不便,上落要步行四層樓高的樓梯就夠吃力。外祖父年過五十,難為他每晚要撐百幾級。板間房「互通聲氣」,鄰居就無私隱可言。不過話得說回來,人際間少秘密多接觸亦未嘗不好,方便生活上互為關照。我在港「度假」期間不必出街就可和鄰房的孩子遊玩,此之謂「過家」。今日的孩童在家缺少群體嬉戲,總愛一個人打機上網,太早就自娛自我,容易養成「宅男/宅女」性格。

婆婆的消閒之道是過隔籬街打麻將,隔天就去,我在陪外公上班之餘也跟外婆去耍樂──沒我的份兒,只從旁見識見識。母親和我來到後,外公提早回家晚飯、共聚天倫,之後卻回鋪頭過夜,讓母女倆「孖鋪」,而我和舅舅則在騎樓廳各睡一張「帆布床」。舅舅滿肚故事,睡前愛為我講《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是我每晚追聽的「連續劇」。我的暑假就如此這般度過了。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