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在非不得已的情況下,筆者才會踏入醫院的附屬餐廳用餐。那天碰巧上下午都要忙,為了避免挨餓,還是低頭踏入餐廳,結果除了失望外,還有深深的無奈。在櫃檯訂了一套所謂「上素」的套餐,同時要求少飯(費用可以減一元)避免浪費,另特意拜託他們記得走蔥蒜。下單女士立刻用麥克風,提醒廚房;還對筆者說,師父,你現在走過去,他們看到你,就知道是出家人用的素餐。來到取餐處,服務員看著筆者,也隨即拿起麥克風,與剛才的女士如出一轍,知會廚師。結果他們端出來的沒有叫人意外驚喜,依舊是一碟蔥蒜具足的素餐。看了一眼心中感觸很深,忙了一早上,待遇竟然令人那麼無奈。
也不想理論追究,心中期望不要像上回一樣,吃到冰冷的素料就好。同時望了望大約只有兩口白飯的碗,遂開口要求可否加點白飯。姐姐很爽快,答了聲沒問題,手起勺落的為筆者加了飯。這時旁邊帶著白帽的助理廚師出聲阻止,提醒姐姐說,她訂的餐是少飯的。筆者看了發聲的廚師一眼,心中不是滋味,真的要做到這種地步嗎?讓他人有溫飽的一餐,自己卻好像損失了很多。
面對這位廚師的態度,《增壹阿含經》中的一部經[1]可作為參考。經典中說到,有一次佛陀特別針對二類人——無信、慳貪的人,向比丘們開示。主要是當碰上這兩類人,要如何面對?佛陀說到,對於一個無信的人,跟他說關於信,是非常的困難。而對慳貪的人,跟他說有關布施的功德,那也是徒勞。
佛陀接著引用了惡狗及未熟透的癰瘡,來比喻這兩種人。無信之人如一頭本性極度兇猛的惡狗,若還令它的鼻子受傷,將使此狗倍加兇殘。而慳貪的人,若對他說布施的種種殊勝功德,則會導致此慳貪之人生起瞋恚,引發惱害他人的心。就像拿著刀,割破未熟透的癰瘡,引致加倍的疼痛難忍。
相對的,向有信的人說關於信,能令他歡喜踴耀,加強其意志,使心堅定不悔。就好像告知生病的人,應該服用哪種藥物,才能令他藥到病除,身體建康。對不慳貪的人說布施的功德,能令此人歡喜,沒有變悔心。就像那些相貌本已長得莊嚴的男女,他們會要求自己常沐浴洗身,時刻保持清爽。此時若得到他人送贈的鮮艷花朵以及衣服首飾,就如錦上添花,讓他的心倍加歡喜,無法言喻。
上文中說到信及布施的重要,也提及應材施教是其關鍵。簡單來說,無信的人,不該對其說信,徒增對方的煩惱;對慳吝不捨的人,也不該在他面前說布施,不只適得其反,還令他起貪瞋煩惱,作出背道而馳之事。經典中的形容得很貼切,就像筆者遇到的例子,多給一些飯,就像從他身上切下一塊肉那麼難受。
延伸閱讀
布施福德如海水不可斗量,有智慧的人會以這樣的方式供養⋯⋯談《增支部經典》中「具備六支之供養」
[1] 《增壹阿含經》卷11〈善知識品20〉(第9經)(T2,600c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