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金剛經》的智慧,二千五百年流傳至今,悟化無邊無量眾生,當中六祖惠能大師因聽了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開悟,更為後世津津樂道。
台灣美學大師蔣勳去年出版了《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他親近《金剛經》,因為經中詰問如何在生命中不驚、不怖、不畏。佛門網編採隊伍早前往台灣,跟蔣勳老師見面,邀請他分享通過經中智慧來擁抱生命大美的要訣。閱讀專訪文章之前,我們首先欣賞一下歷史上一些饒有特色的《金剛經》版本。
多年來,蔣勳老師養成清晨起床首先誦讀一遍《金剛經》的習慣。後來2013年發願為亡父母抄《金剛經》,此後在旅途中,一有空便會抄經。
中國敦煌的莫高窟盛載著千多年的佛教藝術,教人嘆為觀止。何鴻毅家族基金5月至9月於洛杉磯蓋蒂中心的《敦煌石窟寺: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展覽當中,最矚目的要數最早的、唐代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印刷的《金剛經》完整本。
王羲之是著名的書法大家,其行書為歷代所稱讚,唐代君王喜愛王字,此風亦延於民間,於是爭相收集其書文刻石,蔚然成風。圖中《集王羲之書金剛經》乃王羲之的重要石刻。原石刻立於陝西西安興唐寺,由於寺廟後遭毀,原刻已佚,後世留傳拓印甚少,尤為珍貴,是一窺王字風貌的上乘佳拓。
隨著敦煌莫高窟的發掘,各種古代西域文獻陸續出土,其中甚具特色的為敦煌研究院藏、編輯D0669的西夏文《金剛經》。西夏文獻向來稀少,且在國內出土者多為《金剛經》,此經卷於1959年發現後,即成為國內學者研究對象,除了上述原因外,還因為它保存得相對完整--漢譯《金剛經》共三十二分,而此西夏文《金剛經》則保存了當中三十一分的內容。經中刻有「奉天顯道耀武宣文神謀睿智制義去邪惇睦懿恭皇帝 御校」,此乃西夏仁宗的尊號,其在位時期約為公元十二世紀。
弘一大師乃一代高僧、佛門龍象,其書畫造詣非凡,近代無出其右。圖中為其特色行楷手書《金剛經》。據說此經是大師於十九天內抱病完成,雖然如此,其筆鋒靈動之意,躍然紙上,絲毫未有軟弱之感。台灣幾年前出版此一手書,兼收著名「悲欣交集」四字,在在顯示他已達道藝雙攜之境。神定自若之感,滿注一筆一劃間,一代宗師,書寫下的盡是對生命的洞察和領悟。
參考資料:
敦煌石窟寺: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何鴻毅家族基金)
歷代書法家寫《金剛經》品鑒(新浪佛學)
西夏文《金剛經》(敦煌旅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