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淨土法門在菩薩修行的重要性 (下)

(上期)

如來說法四十九年,一切大小乘法門,都是依靠自力,修起來並不容易。佛經所說的淨土,若能修行戒、定、慧三學,淨化身心,便如《維摩經》所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不過部分人修淨土法門,偏重念佛法門,因為既容易又可一生便了却生死輪迴。

  1. 慈悲的方便之門:給予成佛的保證

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易行品〉介紹菩薩的修行之道,有難、易兩種,他一方面認為「易行道是懧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大人志幹之言也」,但體會到佛菩薩慈悲為本,為了在這末法時代攝引這樣的眾生修菩薩行,所以也為說易行道。

依《般舟三昧經》所說可有四種念佛法門:(1) 念佛德號 (2) 念佛生身 (3) 念佛法身 (4) 念佛實相。那是念佛次第,令懦怯的修行人増加信心,最後重新回到菩薩難行道。

淨土三經對往生淨土的條件,有不一致的說法。《無量壽經》說:往生淨土的人,都要發菩提心;但《觀無量壽佛經》,中品以下的往生者,都是不曾發菩提心的;《無量壽經》明說:「唯除誹謗深法,五逆十惡」;而《觀經》即惡人得往生為下品。《無量壽佛經》的支本,於阿彌陀佛的願文中,曾說(相當於三輩的下輩人):「前世作惡」,今生「悔過為道作善」,而不是說今生的惡人──五逆十惡等。而《觀經》以下品三生為現生作惡者。這可見《觀經》的攝機更為廣大,平時不發大菩提心,不修佛法,為非作歹;只要臨命終時,知道悔改,也就可以往生了。張澄基在《淨土今說》設想佛的立場:「一(方)面要鼓勵人向上向善;一(方)面又要強調依佛陀本願之悲力,人人皆得往生。太加強向上向善的條件則容易使人生畏而怯步,太加強他力及易行道,又恐人輕心放逸捨棄善行,因此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為了使道理上無矛盾又推出上、中、下三品往生之說。」足見佛菩薩的慈悲。

  1. 成佛之難或易相對快或慢 

印順導師在《淨土新論》文中指出:「難行即苦行,易行即樂行,論意極為分明;與成佛的遲速無關。」修行易行道的人,往往以為一心念佛,萬事皆辦。法師引龍樹所說:「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復應於諸佛所,懺悔、勸請、隨喜、迴向。」認為念佛、懺悔、勸請,實為增長福力,調柔自心的方便,進而對佛法的甚深第一義生信解心,對苦痛眾生生悲愍心,進修六度萬行的菩薩行。他強調:「易行道,雖說發願而生淨土,於淨土修行;而也就是難行道的前方便。經論一致的說:念佛能懺除業障,積集福德,為除障修福的妙方便;但不以此為究竟。[……](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念佛一門,無事不辦。」

生淨土中,環境好,不再退轉,的確容易修行。但易行道卻是難於成佛,難行道反而容易成佛。這如《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中說:釋迦過去所行的是難行苦行道,彌勒所行的是易行樂行道。彌勒發心,比釋迦早四十劫;「久已證得無生法忍」──得不退轉。結果,釋迦比彌勒先成佛,彌勒還待當來下生成佛。

眾生在穢土修行,雖容易退失;但論修行的速率,這卻比在淨土修行快得多。如《大阿彌陀經》(下)說:「世尊! ……(在此娑婆濁世),為德立善,慈心正意,齋戒清淨,如是一晝一夜,勝於 阿彌陀佛剎百歲。」《維摩經》也說:「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於彼國(淨土)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界有十事善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釋迦牟尼佛穢土修行成佛,為十方諸佛之所稱讚。如《阿彌陀經》中說:「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及《寶雲經》、《寶雨經》、《勝天王般若經》等,都說到穢土修行,比淨土高超得多。龍樹《智度論》說得最為明切:「娑婆世界中,樂因緣少,有三惡道老病死,……心生大厭,以是故智慧根利。彼(淨土)間菩薩,七寶世界,種種寶樹,心念飲食,應意即得。如是生厭心(不滿現實)難,是故智慧不能大利。譬如利刀,著好飲食中,刀便生垢。……若以石磨之,垢除刀利。是菩薩亦如是,生雜(穢)世界中,利根難近。如人少小勤苦,多有所能。」易行道與難行道(各有長處,都是方便之門)。「菩提所緣,緣苦眾生。」法師表示:「為眾生苦,為正法衰,而發菩提心,為大乘法的正常道。善巧方便安樂道,也是微妙法門,依此而行,可積集功德,懺除業障,立定信心,穩當修行,不會墮落!雖然佛法住世,還得有為法為人而獻身命、精進苦行的才得!」

總結:現代淨土法門的發展是人間佛教

佛教界流傳是宋初永明延壽大師造的四句料簡,其中有一句:「無禪無淨土, 銅床并鐵柱」。究竟甚麼是學佛的目的?是否今生未能解脫生死便要意興闌珊?如果沒有淨土法門,有一部分人可能要找尋其他宗教皈依,才可心安?那麼,正如印順法師在「四句料簡」文中所說:南傳佛教沒有此法門,「不知道西方極樂淨土與阿彌陀佛」[1],為甚麼可以一直發展下來,甚至比中國佛教更加興盛呢?

菩薩初學佛道,可以從三門而入:智慧、慈悲、信願。但要明白這是菩薩行初修時因根機不同而有所偏重,所以有智增上,悲增上;或隨信行,隨法行等。而圓滿究竟菩提、莊嚴佛國與救度眾生,是不能有所欠缺的。學佛最初下手,或從念佛、禮佛等下手;或從布施、持戒、忍辱等下手。後者是難行道,為大悲利益眾生的苦行;前者是易行道,為善巧方便的安樂行。

淨土法門能幫助菩薩達到「下化眾生」的目標,在於增強學佛人的信心,更因不棄眾生,只要臨終有善念,也會接引到西方淨土,真的「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可見菩薩的大悲心。不過,由於修行以淨土為目標,難免重自利多於利他,雖說救人者應先培養自己的能力,但是,如果以為要先到淨土修行完滿,然後才乘願歸來護生,這一世的眾生就像與己無關,回來已是另一世界了;又會給予世人一種誤解:佛教是消極遁世的宗教。

近代高僧太虛大師看到當時中國佛教有這種弊端,遂提倡人生佛教,也提倡人間淨土,根據他對佛教淨土思想的認識,首先希望在人間建設一個淨土模範社區,又主張只要有人發願和依佛法的精神去努力修行,實踐大乘菩薩行,這濁惡人間便會變成莊嚴的淨土。印順導師依據此理念,弘揚人間佛教,影響當代中國佛教思想,尤其在台灣,多位大德都致力佛教人間化,亦已有可觀的成績。[2]

他們展現了淨土法門現代意義,如果我們依此修行,既可避免了「俗化與神化」,又呼應以「利他為重」的菩薩修行,又得到將來成佛的保證,真的不枉此生難得的因緣。

註1:《中國佛教論集》,第420 頁。

註2:如法鼓山推行「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慈濟功德會曾推出「預約人間淨土」運動;佛光山闡揚人間佛教。

延伸閱讀

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是否須發菩提心?

參考書籍

印順導師(2005):《中國佛教論集》, 新竹:正聞出版社。

印順導師(2003):《淨土與禪》,新竹:正聞出版社。

聖嚴法師(2003):《淨土在人間》,臺北:法鼓文化。

張澄基(2004):〈淨土今說〉,《佛學今詮》,臺北:慧炬出版社。

印光大師(2010):《印光大師說淨土》,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黃念祖老居士(1999):《淨土資糧》,佛陀教育基金會。

李炳南老居士(1998):《淨土安心法門》,馬來西亞淨宗學會。

印光大師開示,慧明居士整理:印光大師淨土開示84題 。

隋天台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原文·白話釋·提要)。

蕅益大師:《淨土十要》

慧淨法師http://www.pureland-buddhism.org/

平川彰:淨土之現代意義


[1] 《中國佛教論集》,第420 頁

[2] 如法鼓山推行「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慈濟功德會曾推出「預約人間淨土」運動;佛光山闡揚人間佛教。

訂閱
通知
guest
2 評論
Newest
Oldest Most Voted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