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入非非」所指為何?這先要從佛教的「三界」說起。三界所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那是凡夫生死往來的境界。
先講欲界,此界有男女之別,眾生具有情、色、食、眠、淫等各種強烈的欲念。居於此界眾生,苦樂參差很大,按其業力與果報,從下往上又分為「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和「天」道,即「六道」。要想升到欲界中的天道,必須持五戒、修十善。
欲界之上是色界。色界中的「色」,並不是指「顏色」或「情色、色欲」中的「色」,而是「色相」中的「色」,即物質。色界是天道,此境界並無男女之別,眾生遠離食、淫之欲,但仍未脫離有物質的身體(色身),所以仍具喜樂等情感。要想升到色界,必須修習四禪定,禪定的深淺粗細又分作四層: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
色界之上是無色界。達到此境界的眾生已沒有飲食、男女、睡眠之欲,就連物質(色)的身體也沒有了。超越了物質世界的束縛,進入純精神生活的境界,唯剩受、想、行、識四種精神現象。要想升到無色界,必須修習四空定,修行的深淺又細分作四層: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而「非想非非想處」就是三界中之最高天,修行中非常玄妙虛空的至高境界。
成語「想入非非」中的「非非」,便是「非想非非想處」之略。達到如此境界的,必然是定力深湛的高人,那種超凡脫俗之精神境界,那種不吃人間煙火之定心,絲毫不受外界牽動,凡夫俗子如我,可望而不可及。
《法華經》言:「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從佛的眼中看,三界就像被烈火燃燒的房子,這尤以欲界為甚,包括我們現居之人間,熊熊一片火海,皆由貪瞋痴三毒而生。凡夫就在這片苦海中生滅輪迴、彼死此生,受盡磨練。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跳出三界,離苦得樂,超生脫死,通向涅槃。西方天主教教義裏有「煉獄」一說,那是天堂與地獄之間的一處讓靈魂接受火煉的地方。三界與煉獄,兩者不知有否任何關連?
也許「非非」的概念過於深奧,易被誤解,所以後來演化為成語時,變成了指人不切實際地胡思亂想,脫離實際。如現代作家端木蕻良在介紹曹雪芹生平的傳記小說《曹雪芹》中所言:「沾兒(曹雪芹)就愛想入非非,不理他也就沒事了。」又如清•李寶佳《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七回:「施大哥好才情,真要算得想入非非的了!」
時至今日,「想入非非」已變成貶義詞,指不正當的邪思妄想,這與佛學裏的本義,相距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