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站:鼓勵自我探索

續上期

既然起跑了,接下來當然需要為跑道上的人加油。如何為大家加油?又如何承接第一步而產生效用?智者與羅睺羅在《中部》第六十二經裏的互動,正好為我們解答。

經典中的加油站

出家十年後,羅睺羅已再不是過去頑皮的孩童,業已成為一名好學的年輕修行人,不過就不時覺得「我」長得英俊而傲慢起來。一天早上,他跟隨佛陀從森林行腳到城裏托鉢。途中佛陀回顧他,並說「物質世界裏,不論任何形態都是沒有一個固定的『我』,情感、認知等心理現象也是如此。」羅睺羅乍聽之下不明所以,為了更專心思維佛之所言,便折返森林,在樹下靜坐沉思。

羅睺羅以前的親教師舍利弗湊巧路過,發現他在靜坐,心生歡喜地說:「你可以修學觀察呼吸的方法,這個方法能夠有效地提升身心的素質。」這番說話似乎沒有帶來明顯的幫助,羅睺羅繼續沉思至傍晚時分才起來,步向佛陀的住處。到達後,他便向佛陀請教:「如何從細察呼吸中去提升修行的素質呢?」

佛陀沒有馬上回答問題,而是在翌日早上的教示,引導羅睺羅觀察、分析身體各元素的特性,如皮肉的軟硬性、血汗的濕性、體內的暖性、呼吸的流動性等等,並進一步提示他,這些特質裏,都找不到一個固定、實存的「我」。這暗示「我」只是一種錯覺,因此「我覺得自己英俊」也就失去主體,無法成立。既然是錯覺,當然不需要因為自己的外貌而心生驕慢,影響修行的進度。佛陀見羅睺羅已能會意,遂教導羅睺羅如何藉著觀察呼吸令心變得更敏銳,進一步認識自己的感受、思維等心理現象。

一般人對以上故事的分析,多解說為佛陀教導羅睺羅去除對身體的執著,最後成功學習了如何觀察呼吸。然而從教育學去檢視的話,便可發現佛陀鼓勵羅睺羅認識身體、感受與思維等等,正是青少年時期最需要的過程──「自我探索」。原來二千多年前的僧團已非常重視教育程序,現代城市的校園教育又如何呢?

領袖世界的加油站

「好似唔多覺有自我探索」,或許就是我們回憶中學生活後的答案。各國對於自我探索之重視程度迥然不同──香港或部分亞洲地區的學科比重、考核方式,尤其追求「標準答案」,大大限制了學生認知以至欣賞自己的多樣性,無疑忽略了其「自我探索」的需要。缺乏自我探索,何來自我認同與自信?難怪當學生被邀發表意見之時,或是頓時腦袋放空,或是支吾以對,即使內心有話要說也不敢表達。一道厚厚的牆彷彿擋住了他們的嘴巴,質疑他們可能會「答錯」。那「答錯」何來?正是標準答案制度留下的烙印。

反觀領導世界的跨國企業(如:視窗、臉書、蘋果、谷歌等等)之原產地美國,中學教制卻有大量空間讓學子認識自我,從中了解自己的思維方式、價值、性格的優與缺。因為沒有標準答案之限制,所以學生較容易接受自己、認同自己,並開始敢於欣賞、改善,並確立自我,漸漸建立自信。

重視自我探索,令人更易建立自信。一個有自信的人,才會擁有熱誠,往前衝線,開創未來。換言之,領袖之心正式萌芽;忽略者,便較難建立真正的自信,日後也多是隨波逐流,跟隨別人,當二線的執行命令員,如同有人可以推出影響全球的品牌,有人只能隨後抄襲、複製。

原來長大後的成就如何,在中學時期已可窺見一二。「自我探索」何其重要也。


加油叮嚀語

二千多年前的經典,與當代教育學互相呼應:當育才第一步完成,學子建立了對環境的安全感與歸屬感,找到落腳點後,下一步便是埋首「自我探索」──釐清在這大環境下,自己是甚麼,從而建立真正的自信。

轉眼間,起跑了,也已經加了油、充滿能量,下一步是甚麼?當然是衝線去!且看長大成人的羅睺羅如何帶領我們一起衝線,圓滿人生的最後一步。請密切留意下集──尋找生命、開創世紀。

2016.08.11 準備衝線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