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三月的南天竺,赤日炎炎!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季節。但是,仍然有求法心切的華人法友,滿懷虔誠的信心,不畏酷熱,不遠萬里前來南印度的哲蚌寺求法,並由寺院委派筆者為他們擔任翻譯。此次求法的課程,主要是有關佛法修行加行的部分。因此,又一次在上師(上密院卸任堪布洛桑多吉仁波切)座前聽聞了有關皈依與發心的教授。
上師以簡略易懂的言語開示,令人如浴甘露,受益匪淺!將近一個月的課程,不覺間圓滿結束。也許是一種緣份吧!當我還在回味上師的身傳言教的時候,有位香港居士傳來微信提問,參加「時輪金剛灌頂法會」需要準備的前行修行是甚麼呢?這自然是需要修行共法(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先行。同時,既然要接受甚深密乘的灌頂,首先要具備皈依心是極其關鍵的,因為所傳的法是佛陀的教法。
那麼,接受這個教法的弟子,必須具備皈依心,才有可能真正獲得灌頂。再者就是需要發心,因為一切密乘灌頂,都屬於大乘法,修行大乘法,起點就是發心。因此,對於一個佛教徒來講,皈依三寶是關鍵的;對於一個大乘修行者來講,發菩提心是重要的。恰好又有法友來微信求解「懺悔四力」是甚麼?自然第一個所依對治力,就是皈依與發心,但他是一個初學者,對發心與皈依的概念都不甚了解。
然後亦有法友陸續來提問有關慈悲心與菩提心的問題。三月前來求法的法友也希望能夠分享當時聞法的心德。同時筆者也想起曾經見到網上有一些介紹三寶與「懺悔四力」的文章,有許多基本概念上的錯誤!鑒於種種因緣的巧合,於是覺得應該盡力為大家介紹一下,佛法最基礎而又極為重要的部分—皈依與發心。面對浩如煙海而又博大精深的佛法知識,才疏學淺的筆者,只能是依循諸多大恩上師的教授,為了利益有緣的法友,帶著一個善願,開始撰寫介紹了這一系列佛法教程。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宗喀巴大師總攝出圓成佛道須按道前基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漸次修行。暇滿人身難得,我們能親近佛法及諸善知識,思惟修習,積聚資糧,道前基礎可謂具備。今人貪圖現世欲樂,執取俗法為實、為常,不知因果;作為學佛者,我們應該明白改變心念的重要性(修意樂),種正因以便依止後世。皈依三寶者,能不墮惡趣;沒有具備皈依心的人,自然不能進入佛教徒的行列,亦不能算是佛教徒。不管你手持念珠,自稱佛教徒,沒有生起皈依心,還是徒勞無益!
那麼,如何才能生起真正的皈依心呢?首先要具備兩個因(前提條件):一.畏懼心。二.信心。畏懼心所畏懼的是甚麼呢?信心又是怎麼樣的信心呢?按照不同的發心、動機,又可再分為三個層次(三士道的皈依):
一. 畏懼投生三惡趣(地獄、餓鬼、畜生)的痛苦
對於投生下三塗,應當發自內心的畏懼,這樣便能對三寶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三寶(佛、法、僧)身上,堅信只有三寶才具備解救自己不墮惡趣的能力,所以一心專一的皈依於三寶。這樣的皈依心,屬於下士道的皈依。
二. 畏懼苦海無盡輪迴的痛苦
這樣的皈依心屬於中士道,因為是把解救自己出離輪迴的希望寄予三寶,對三寶生起堅定信心。
三. 畏懼一切如母眾生在輪迴中所受到的痛苦
為解救一切眾生遠離輪迴的痛苦,把希望寄予三寶身上,對三寶生起信心而皈依於三寶。這是上士道的皈依。
前兩者是小乘皈依,後者為大乘皈依。小乘皈依又叫做共下士道與共中士道,為甚麼加個「共」字呢?因為對三惡趣的痛苦與輪迴的痛苦思惟(思惟是佛學術語,意思為思量觀修),即便是修行大乘(上士道)的人亦需要思惟,所以說是「共」。而大乘皈依(上士道皈依)則是不共的修行,因為為一切眾生的解脫而皈依的情懷,中下二者(小乘)都不可能具備。一旦生起皈依心,我們便可以探討其根本──佛、法、僧三寶。
皈依佛寶──只有佛是明了解脫之道的人
從佛寶的定義來講,具備八種功德的究竟皈依處,即是佛寶。如《究竟一乘寶性論》云:「無為及俱成,不依他而知,具智悲及力,唯佛具二利」那可能你會問,是哪八種功德呢?它們分別是:無為自性清淨的功德、任運俱成客塵清淨的功德;彼二功德無力以言語與分別心以圓滿之理詮釋及證知的功德、遍知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的功德、對所化(所化:指受佛所度化者)慈悲為懷的功德、去除所化過患的功德、自利的功德、利他的功德。
這八種功德,對於初學者似乎有些生澀,我們有機會再詳細逐一談論。簡而言之,八種功德能歸納於佛的自利與利他兩種功德中,具備了這二利的功德,就是達到了清淨一切障礙,具備明了一切真相的智慧,具有究竟慈悲心的功德。這樣的皈依處,才是最究竟的皈依對象。因為具備這樣的功德,才有拯救苦難眾生的能力,所以應該寄望於這樣具德無欺的佛寶,才有希望得到解脫的道路。經典中把佛寶比喻為高明的醫生,病人只有求診於高明的醫生,才能診斷出病因所在,才有希望治癒惡疾。同樣的道理,只有求救於佛,才有希望找出輪迴痛苦的根源,因為他是明了解脫之道的人,所以能夠為芸芸眾生指明解脫的方向。
要特別補充一點的是,佛堂中所塑的佛像,並不是真正的佛寶,因為佛像並不具備以上所說的功德,佛像只是佛寶的影像。但這不代表我們能輕視佛像,相反我們應該對佛像恭敬若佛,以提升自己的皈依心。絕不可對佛像有不敬的行為,那會有損自己的皈依心。
皈依法寶──如實修証的道滅二諦
具備不可思議無二無分別等八種功德之一的登地聖者心續的清淨諦,是法寶的定義。八種功德即:因為難以用言詞與分別心進行四句觀擇而謂之不可思議的功德、已經遠離相應的煩惱與業力而謂之無二的功德、無各種非理作意的分別心而謂之無分別的功德、自體無垢而謂之清淨的功德、明顯了別如有所性(勝義諦)與盡有所性(世俗諦)而謂之明現的功德、有能力摧滅所斷品而謂之對治的功德、道諦的功德、滅諦的功德。
之前六種功德亦可歸納於道諦與滅諦二種功德中,所謂道諦的功德就是指,三乘(菩薩、獨覺、聲聞)登地聖者所證悟的道。譬如:聖者所修證的菩提心、慈悲心、明瞭萬物緣起性空的智慧、通達無常的智慧等等功德。滅諦的功德,亦是三乘聖者所證得的滅諦功德。就按大乘登地菩薩來講,菩薩每登一地,必須斷除應斷的煩惱,即獲得斷除此煩惱的一個清淨滅諦,獲得此滅諦之後,被斷除的煩惱將不再返回。譬如:把盜賊從屋裏趕出去之後,把門關上,使盜賊無法再進入;滅諦的獲得就像關上門,有了這道門,已經驅除的煩惱就無法再進入。這裏所謂的清淨諦亦就是指道諦與滅諦,所以說涵蓋道諦與滅諦的法寶,是一切眾生的真實皈依處;其原因就是真正修證道滅二諦,才能使自己解脫出來,正是這法寶才能最終拯救你。
佛經中把法把比喻為藥,醫生診斷了病情,然後開藥。病人只有按醫生的吩咐服用,才能治好病。同樣的道理,佛陀已經把解脫的方法告訴了眾生,我們只有按照佛陀的教導如實修行,才能解脫!這法寶就像醫生所開、病人所服的藥;亦就是佛所教導,聖者如實修行而獲得的功德。獲得了這法寶,就能解救自己,認識到這一點,自然應該皈依寄望於此。通常有人把佛經論典說成是法寶,這是一個誤區,佛經論典只是法寶的影像而已,真正的法寶是如實修証的道滅二諦。然而,一個真正的皈依者,對佛經論典還是要有恭敬心,因為佛陀所說的八萬四千個對治煩惱的法門都在經論中,當以法寶一視同仁。禮敬經論猶如禮敬法寶,有利於增上皈依的功德,對經論典籍稍有不敬,將有損於自己的皈依心,因此應當謹慎!
皈依僧寶──欲求解脫或欲求成佛者的助伴
具備明了與離礙功德之一的聖者補特伽羅,是僧寶的定義。首先介紹補特伽羅—依靠五蘊之一而立的士夫,是所謂的補特伽羅(pudgala),這是梵文的音譯。一切凡夫、聖者、六道生靈都是補特伽羅。這裏的聖者補特伽羅,就是指那些已經登地(菩薩、獨覺、聲聞三乘見道)以上的士夫。這樣的聖者,他們具備明了(以各自了知之理,明了如所有性與盡所有性、現見了知眾生的心續具備如來藏)的功德,具備離礙(貪、礙、下劣障)的功德。這樣的功德具備者才是真正的僧寶,是欲求解脫或欲求成佛者的助伴,是具備助緣能力的皈依處。猶如遠行的人,需要有能力的同伴,才能達到最終目的地。
經中把僧寶喻為醫護人員,病人只有在醫護人員的悉心照顧下才能康復。在尋求解脫的道路上需要僧寶的幫助與監督,所以我們應該皈依於僧寶,依靠僧寶的助緣而達到究竟目的。平凡的僧尼,雖然不是真正的僧寶,但是作為一個佛教徒,亦應該禮敬平凡的僧尼,他(她)們是僧寶的影像,禮敬凡僧如同禮敬僧寶,能夠增強自己的皈依心,其功德亦是無量的。雖然是平凡的僧人,但畢竟他(她)們畢生投身佛門,研究佛法,能夠指引我們走上解脫的道路。
切莫因為個別人的惡劣行為而謗僧侶,這不僅會有損於自己的皈依心,亦會造作惡業的,四人以上的僧侶就是僧團,不小心說僧人這樣那樣,就會造作謗僧的惡業。曾經有位法友說:「皈依佛寶與法寶沒有問題,但皈依僧寶則有些困難,現在社會上有許多道德敗壞的僧侶,難以對這樣的僧侶生起恭謹心,更別說皈依心。」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我們皈依的是以上所說的具備那些功德的僧寶,而不能那些身穿法衣不守清規戒律的僧人,更不應因為世間有招搖撞騙的偽和尚假喇嘛,便對僧寶失去信心!倘若因個別人的行為,而對三寶失去信心,一則說明你的皈依心並不堅定,二來說明你對真正的皈依處並不了解。
還有一類人平時看似很虔誠的皈依,可是當生活中遇到不順利或一些突發性的事件時,就埋怨佛菩薩不保祐,就放棄皈依,這只能說明之前的皈依只是一種盲從。我們皈依的目的並非只單純為了此生的利益,反而如果能夠真正的發起皈依心,必定亦會利益今生今世的人生。所以,當今時代紛紛擾擾,發心皈依不易,在拜師擇友時應該聽其言而觀其行。佛陀亦告誡弟子們,要善於觀察!不然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放棄自己的皈依或動搖皈依心,吃虧遭罪的最終還是自己呀!
皈依上師──長久的觀察至關重要
在藏傳佛教的皈依修行中,皈依佛、法、僧三寶之前,首先要皈依上師,這並非是三寶之外又另有一寶或另有一個皈依處。藏傳佛教傳承了清淨無垢的那爛陀法脈,注重顯密兼修,故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上師是至關重要的。沒有上師的教導,根性不淨的我輩,即便有佛出現,我們亦不可能見到,更沒有緣份直接聽佛陀傳法。真正身傳言教的是自己的上師,在修學佛法方面不可能有無師自通,除非某些人具有前世串習的慧根,但那是個別例子。只有上師的傳授教導,才能使我們走向成佛的道路,所以說上師與佛無異。特別是在密法修行方面,需要上師的灌頂與教授。接受了灌頂與教授,方可實踐修行。就無上密而言,具備即身成佛的功能,如此不可思議的妙法,沒有具德上師的教授,談何容易!
因此,我們應該淨觀上師與佛無異。既然上師關乎我們解脫的切身利益,遇見如此實際的皈依處,在茫茫苦海中輪迴而又一無是處的我們,為何不皈依上師呢?皈依上師至關重要,依止甚麼樣的上師更為重要!需要長久的觀察,萬不可憑著一時的喜好,隨便亂拜上師。一聽說甚麼大活佛、大格西、大堪布⋯⋯不去觀察,立馬就拜,拜個不亦樂乎!而且到處宣傳,喜不自禁!過不久之後當發現他們的諸多缺點,於是大呼上當,甚至對藏傳佛教產生誤解。當今世道,活佛証書可以不擇手段的弄到手,格西與堪布的文憑亦可用分數考到手(在阿底峽大師身處的噶當巴時代,格西是以其修行的功德而獲得稱號。)然而,某僧侶是否具備上師的品德,是否適合當自己的上師,需要你自己首先了解上師應該具備甚麼樣的功德(《廣論》中有細說),然後再觀察他是否具備這些功德,再拜、再皈依,才是明智的方法。所以這方面應該小心謹慎!
皈依三寶的學處──皈依者應該嚴以律己的守則
皈依了三寶,就不能皈依三寶之外的世間鬼神等,不能傷害有情眾生,不與外道相處同往,即便付出生命亦不放棄三寶,無論如何困難亦不尋求三寶之外的皈依處,無論吃喝甚麼都要先供養三寶,隨時隨地都要恆常皈依等。(若有心詳細了解,建議參閱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有關皈依學處的部分)。 皈依三寶的利益,正如《攝波羅蜜多論》中所云:「皈依之福若有色(形),三界為器亦狹小。汪洋大海水之藏,非能以握來計量。」所以一個真正的皈依者,其利益首先就是進入佛教徒的行列,成為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他/她將獲得一切戒律的基礎,皈依是一切戒律的基石,無論菩薩戒、密乘戒、別解脫戒(比丘、沙彌、居士戒等)都是以皈依為基礎。沒有皈依者,將無法獲得以上各種戒體、將不能夠淨除罪惡之業、無法不墮惡趣(地獄、餓鬼、畜生)。皈依者他們將不受非人或鬼怪地神龍王夜叉等等的傷害,能如願成就所求的正法事業,將集結無量的福德資糧以及能夠盡快成就佛的果位等等。
觀修皈依三寶的方法
觀修皈依三寶,應該身、語、意三者同步,不能口中念誦,而心不在焉。在念誦「皈依上師」一偈時,身可以同時做禮拜、轉經輪、打座、捻動佛珠、繞塔等。而最重要的是在心念中觀修上師,無論自己有多少上師,此時此刻觀想他們都現身於自己對面的虛空中。由上師法身發出無量的虹光,照耀著自己(同時可以觀想自己的父母、親人、好友等一切眾生都一起受上師的加持)。隨著無量的光芒,降下無量的甘露,由自己的頭頂進入身內,滌蕩一切身語意的污垢(罪業、疾病、煩惱等)。觀想清淨的甘露充滿全身,將污垢排出身外。此刻亦可同時觀想,自己的身下地層中一頭大水牛(代表閻王)張開大嘴,一切污垢都流入它的口中。它吃飽喝足了,就滿意的睡覺,不會來傷害自己與眾生的性命。觀修結束時,要想像它已經入睡,然後將地層封閉。(這是一個延年益壽的同步修行,上師在傳授金剛薩埵修法的時候,傳授了這個同步修法,我們亦可以同樣利用到皈依的修行中。)
在觀修的過程中上師與佛可以進行更迭式觀修,在意境中覺察上師的形象出現模糊或消失時,可以隨即觀修佛;同樣佛的形象在意境中不穩時,又將對境轉換成上師,這樣的反覆觀修「皈依上師、皈依佛」二偈。在觀修「皈依法」的時候,為了便於初學者,對境中可以觀佛所說的經函(代表法寶)於自己對面的虛空中,由經函的光芒中降下甘露,然後如上所說而觀修。同樣,觀修「皈依僧」的時候,在對境中可以觀十方諸佛菩薩以及一切令自己生起正信的僧伽,其他部分的觀修都相同。觀修時可以逐句觀修,譬如:「皈依上師」一偈單一的念誦十萬遍或數遍而觀修,然後進入下一偈。亦可以四偈「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同時念誦同時觀修。因人而異,自己如何方便就如何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