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兒子成長,給了我「再次」成長的機會。學習處理兒子的憤怒,正是其中重要一例 。
自兒子讀幼稚園起,他每次發脾氣,必會大大牽動我的情緒。初時,每次他脾氣一來,我內心就生起一種排斥,甚至厭惡感覺。根據我頭腦的認知,憤怒本身是壞情緒,必須除之而後快。同時,我看著在生氣的兒子,心裏會想著可怕的後果:「如果他年幼時不好好教育,成長後必定變本加厲,日後還怎能與人相處?」於是,我必會出言制止他繼續發脾氣。兒子卻往往不單不認錯,還會惡言反駁。我腦中又冒出:「這個孩子還真懂強詞奪理,也對我毫無尊重,這還得了?」我再也忍不住,馬上嚴詞斥責兒子的言行。一輪爭執後,我成功制止了兒子的「惡劣行為」。
只是,自己的怒氣消退後,回想剛才兒子流著眼淚、緊握雙拳、咬牙切齒的情景,心裏也隱約感到自己處理不當,心感歉疚。可是,這套制止憤怒的劇目卻不斷重演。
後來,我漸漸明白到這樣帶著強烈「道德感」的壓制方法,傷害了親子關係。我意識到與兒子之間有一重無形阻隔。他但凡遇到困擾,都只向母親傾吐。想到要與兒子更好連結,我腦中一片空白。
我遂嘗試採取冷靜的方法。在兒子鬧情緒時,我會要求兒子冷靜下來,也嘗試按捺自己心中的情緒,期望問題會自然消逝。冷靜期間,太太都會詢問兒子的感受,我會反過來制止她,因為我惟恐這樣做,會重新觸及兒子情緒,使怒氣死灰復燃。即時衝突是少了,但沒有為父子關係帶來多少改善。
多年前,我開始學習正念生活。我經過反覆的觀照和分析,才明白,自己處理兒子情緒的方法,不過是自己成長的鏡像。我幼時的家庭,可說是「家無寧日」。父母每天不是在爭吵,就是在冷戰,和好的日子屈指可數。父親常因為心情欠佳,打罵子女。母親忍受不了時,也會與父親對罵。我面對家中充斥的怒氣,內心既恐懼、羞愧,也憤怒、想還擊。(我日後明白,憤怒生起,不過是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只是,我因為年幼能力所限和道德約束,只能沉默,壓抑了內心的憤怒。
意想不到的是,兒子的怒氣,為我打開一個窗口,讓我重新看見一直潛藏內心的景象。我發現自己承繼了父母甚至祖先處理情緒的方法,先是壓抑,壓抑不了便以怒制怒。我從這個發現,開始再次成長,學習以平等心接納兒子憤怒,也學習接納自己壓抑的憤怒。接納讓我看到憤怒背後的失落與傷痛,是兒子的,也是我的。接納兒子的憤怒,容讓他向我開放。接納滋養了我與兒子的連繫,也滋養了我與自己的連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