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私的慈悲

佛誕吉日,我們一同向佛陀無我的慈悲、社會上無私的謙卑善人學習(圖:網上圖片)。
佛誕吉日,我們一同向佛陀無我的慈悲、社會上無私的謙卑善人學習(圖:網上圖片)。

美國喬治城大學心理學副教授Abigail Marsh,在TED演講中分享她的一段往事:20年前她於美國高速公路(一般車速超越每小時100公里)發生車禍,連人帶車急速打轉。在命懸一線的危急關頭,一位素未謀面的人停下車,從四條行車線外跑過來協助她逃出生天。事後她一直思索,是甚麼推動這位英雄願意冒生命危險去拯救一個陌生人?無私的精神是如何生起、如何運作的呢?由於自己的親身經歷,教授決意深入心理學的研究,剖折人類關顧别人的潛能。究竟人的本性是善是惡?又或者有如市場經濟學所假設,人是只顧自私自利最大化、為利是圖的經濟動物呢?為何某些人比其他人慈悲或自私?

教授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去解答這個難題。透過分析深受遺傳影響的精神思覺失調情況,她發視那些有暴力傾向、冷酷、反社會行為的人,一般對他人在受困不安時的壓力訊號(特别是恐懼不安的表現)比較不敏感。這些恐懼不安的表現就正是我們在遇到困難時向外發送的求救訊息,而我們身體覺察不安情緒的重要部份是大腦的杏仁核(amygdala) 。研究發現這些人的杏仁核對别人不安恐懼的反應偏低,其體積亦比平均小百分之十八至二十。相反,她的研究亦發現那些特别願意捨己為人的善人,例如捐贈器官給陌生人的人,他們對别人不安恐懼的反應比平均高,而他們杏仁核的體積亦比平均大百分之八 。

當教授訪問那些捐贈腎臓的人為何能人所不能,他們一般都覺得不容易回應。正如香港二十多歲的鄭凱甄捐肝救人,記者問她願意捐三分之二肝臓的勇氣和愛心從何而來?怕不怕身體受損?怕不怕母親的肝病有需要時無法捐助?怕不怕因為入院工作不保無收入?怕不怕捐了肝後都救不了人?阿甄的回答全都很簡單,只覺救人要緊,自己真的很平常,並無特别過人之處。

教授認為這是一份無我的謙卑--不自以為是,不以我為中心。由於無我所以無私,所以謙卑,而能引發無上的慈悲。《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釋迦牟尼佛在經中憶述過去世未成佛時,曾經有一世是一位忍辱仙人,度化哥利王時被割截身體,節節支解都不生瞋恨;而捨身飼虎割肉餵鷹的故事,亦顯現佛陀無我的慈悲。如果有「我」,就不能成就如此不可思義的菩薩行。事實上,要自以為是、自我中心的人拔出一毛,有時真的好像割肉一樣痛苦。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