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澳洲法依尼寺的悅慧法師:不用再有所渴求──這是最高的快樂

悅慧法師(圖:網上圖片)
悅慧法師(圖:網上圖片)

距澳洲珀斯(Perth)四十五分鐘車程之遙,有一個樹木雜亂叢生的乾旱林區。在山火季節,整個林區可能給大火焚毁,但是法依尼寺(Dhammasara Nuns Monastery)正是在此地建立,住在寺中十四位比丘尼得以遠離城市的繁囂生活,專注於修行。

這裏的住持是悅慧法師(Venerable Hāsapañña)。她於2009年一次極具爭議的儀式中在Ayya Tathaaloka法師座下受具足戒,是南傳佛教首批受戒的出家的現代女性之一。

時至今日,悅慧法師已是位受人尊敬的導師,負責法依尼寺日常運作。作為一位本想在山林隱修的女性,她卻只能一天到晚忙個不停──除了處理寺院事務外,還要為在家社群服務、教導新人,以及在田裏耕作。她在給我的電郵中寫道:「我最初成為比丘尼時,原本以為自己會在山林修行,沒想過我會負責建築項目、教學、培訓比丘尼和管理一家寺院!」她雖然肩負多項工作,但卻從沒忘記身為比丘尼,是要探討、了解和淨化心靈。

悅慧法師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家人一向篤信佛教,因此自幼便得聞佛法。除了參加佛學講座和到當地的寺院禮佛外,也受了三皈五戒。她說:「雖然當時已接觸到一些基礎的佛法,但卻並未積極修行。」

後來母親往生,促使法師更認真地探求佛法。最初她並沒有想過會出家,但她前往林中寺院時,卻很享受那種寧靜孤寂的氣氛。後來她決志出家,在大師阿姜蘇加多(Ajahn Sujato)鼓勵下,前往法依尼寺修習。

法依尼寺於1998年建立,隸屬西澳洲佛教會社,宗旨為「讓女性獲得跟男性等同的機會接受佛陀的教導和在寺院修行」。寺院佔地六百畝,設有禪修室、膳食間、圖書館,以及房舍。

不過在2002年,當悅慧法師仍是沙彌尼時,大部分設施還未落成,她們只是住在林中的幾座小木屋中,也在那裏接待其他在家眾。她說:「寺院早期的管理比較嚴格,而且由於住在那裏的人較少,大家都要多一點體力勞動。」即使如此,打坐修行仍是寺院生活的重心。到2009年,她受戒成為比丘尼;但是由於泰國森林派不承認比丘尼受戒,這次儀式甚至令阿姜布拉姆(Ajahn Brahm)被逐出僧團。「我原本沒計劃成為比丘尼,樂意一直做個持十戒的沙彌尼,守寺院規矩,靜靜修行。」儘管如此,她還是接受了受戒的機會,因為當時並沒有意識到受戒會惹來這麼大的爭議。她一直留在法依尼寺,認為「簡單生活的環境」有助自己的修行。

法依尼寺的緩慢節奏和四周平靜的環境,的確有助修行。悅慧法師解釋:「我們忙碌的時候,很難找到空間和時間去探索心靈。久而久之我們習慣了壓抑這種負面情況:只是隨波逐流生活。我們會找方法來讓自己分神,不去處理難題,例如打電話給朋友、找娛樂,或沉溺在感官享受之中。這樣做,我們其實在迴避問題,而不是面對它。」

她繼續解釋,但在寺院中,你別無選擇,沒有多少機會讓自己分神,只可以直面本心。「出家看似是自私的生活方式,不過內心要處理的功課比一般人想像要困難得多。要檢視那些塵埃很不容易,特別是它們就在思緒之中。這正是我們的功課──每天面對自己!」

2010年,長期擔任寺院住持的Ajahn Vayama退任,由悅慧法師接任。最初她與另一名比丘尼分擔這工作,直至2014年由她獨自出任住持。那段時間很繁忙:寺院原本只是樹林中一座拖車式的活動房屋,頗為簡陋,但當時正屬擴展期,工作排山倒海。「我作了一個決定,若我仍留在這崗位,我會放下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和『自我意識』,而是用歡喜心來服務他人。」

她為在家眾提供的服務特別受女性歡迎。「大部分在家女性覺得較容易向女性導師敞開心扉,特別是談到私人事情。她們可以與我們作私下對話。如果是男法師的話,瞧需要另一名使者在場作第三者(見證),這樣會令她們感到尷尬,不願暢所欲言。」根據她的經驗,她發現有時男性也會較喜歡女性導師,因為他們可以不用「擺出硬朗、陽剛的形象」。

生活在森林中是擺脫城市急促生活的一個方法,悅慧法師發現,獨自探索自己的心靈會帶來更大的滿足感。她解釋:「我們並不否定物質享受會帶來快樂,但這種快樂是不確定的,令人想越要越多,不會帶來平靜,因為這是一種借來的快樂。」

而另一種快樂則來自活在當下──洗碗碟、清理溝渠、走過跨越海灣的橋、跟眾比丘尼一同靜坐。「守戒具備歡喜和令人無悔的特質,帶來平靜。這才是完整的快樂。最高的快樂來自靜止。所有事情已變得夠好……不用再有所渴求──這是最高的快樂。」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