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當我們盤起腿,並專注於某個固定的所緣境時,就表示我們在修習正念禪修嗎?

德加尼亞禪師(Sayadaw U Tejaniya)圖片:tejaniyasayadaw.space

修學佛法離不開「聞、思、修」三階段。掌握名相的意義(聞),釐清它的定義(思),有助我們修持佛法。正確釐清佛法名相的定義非常重要,因為似是而非的定義,不單無助我們理解佛法,甚至會障礙我們修學佛法。譬如說「禪」,有些人以為只需用心,毋須用腦分辨,接受而不判斷那個呈現原貌的當下,即為「禪」。對於持此觀點的學者來說,要進入禪的境界,並無既定的方法,因為任何方法都是方法。

這類學者雖然使用淺白字眼去描述「禪」,但拼湊出的意思卻十分艱澀,難以捉摸。在修持佛法的過程中,禪修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們有必要正確的去認識它。本文將簡單介紹德加尼亞禪師(Sayadaw U Tejaniya)[1]的禪修觀念,包括:甚麼是正念禪修,禪修的目的是甚麼,我們應該以甚麼樣的心態來禪修?

禪修要是改變心的品質

禪師所教導「正念禪修」,直接了當,不故弄玄虛,亦不作高深狀。所謂「正念禪修」,是指「改變心的工作,是培養健康心態,養育一顆向道的心,發展心的好的品質」。而這項「改變心的工作」,需要學習心理和生理(nāma-rūpa)的交互過程,並非只靠身體,或單純地觀察所緣境便可完成。因為當我們專注於某個所緣,而沒有去探索(dhamma-vicaya,擇法覺支)正在發生甚麼時,覺悟是無法產生的。

這段說明中的兩個名相——心,所緣境,我們需要進一步釐清它們的意思。以下將逐一介紹這兩個概念。

其實我們不懂自己的心

我們要了解甚麼是心,通常是透過心的功能來認識心。心的功能,包括知道、思考、體會、感受、想要、專注等等。譬如說我們手上拿起手機,打開《佛門網》的網頁,看到這篇文章,瀏覽了幾行後,便感到非常納悶,心想:這傢伙怎麼把禪師的禪法講成這樣子,太離譜了!於是移動起右食指,滑動著手機的螢幕,把畫面拉到文章底下的留言區,將心中的不滿化成了文字,把作者臭罵了一頓。

從這一連串的動作,我們知道心有在專注,能夠察覺。假如我們一邊滑著手機,一邊想著其他事情,我們的心就無法感受手指滑動螢幕的觸感。換句話說,我們能夠知道這種觸受,並不僅僅是因為我們的手指接觸到螢幕,而是我們把心專注在手指和螢幕的互相碰觸上。

總之,知道、思考等是心的功能,當我們知道我們在專注,就表示我們的心存在。如果我們能對心有所理解,那麼我們就能夠像觀察別的所緣那樣,去觀察我們的心,繼而才能培養、發展健康的心。

禪修不應只專注於對象

所緣境(或者稱「觀察目標」),是指為我們的感官所經驗到的,或被心所覺知到的事物。這些事物(所緣境)會依各自的因緣存在著,只要我們的感官運作正常,都能經驗到的。那麼在禪修時,我們要怎樣去觀察所緣境呢?這便是我們的心所要做的。

德加尼亞禪師指出,當我們對所緣境作清晰的理解時,我們也必須明白:觀察所緣境並非是禪修首要的工作,禪修所要處理的是我們的心[2]。所以,「我們必須去理解心,包括心是怎樣觀察的,心是怎樣工作的,心的潛在態度是怎樣,等等。」換句話說,在禪修時,我們不應該只專注於所緣境。

「當我們專注於一個目標時,我們不能看到心的工作。」這情況就像我們戴著眼鏡,去看我們想要看的事物時,由於過分專注,而沒意識到自己戴著眼鏡。同樣的,假如我們過度專注於某個對象時,我們就無法覺察到我們的心了:它在做甚麼?它是如何運作的?相反,如果我們不過度專注於一個對象,我們便能覺察到自己的心,就好比我們不過分聚焦於我們正觀看的事物時,我們才能意識我們戴著眼鏡。

以要言之,從德加尼亞禪師的觀點來說,如果我們想藉由禪修獲得一個「全面的圖像」——理解心和觀察對象的法性,我們就不應該只專注於所緣境。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以下是禪師的幾點建議。

禪修時應有的重要觀念

我們需要培養正確的觀察方法。在禪修時,我們運用方法的目的,是為了發展正念(sati)、正定(samādhi)、智慧(paññā)。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所使用的方法,除了要保持覺知,亦要不斷地去檢查自己的心:心覺知到甚麼?當心覺知到時,它是怎樣的態度?是焦慮,還是放鬆的?我們要經常作這樣的檢查。禪師概括了兩點:一、我們以一顆怎樣的心去覺知?二、當我們覺知到對象時,心有何感受?

只聚焦於所緣境上的禪修方法,是不可能令我們獲得智慧的。在禪修時,我們需要分辨甚麼是所緣境,甚麼是心,又或者說,甚麼正在被觀察,甚麼正在觀察。然而,對於一個只將專注聚焦於所緣境的禪修者來說,他是無法作這樣的區分的;他或只會滿足於禪修時那種平靜的狀態,但不能對我們身心的實相生起覺悟。從這個角度來說,當一個人盤起腿,並且專注於某個對象時,他不必然是在練習禪修。

禪師亦建議,我們應該以一顆健康的心去禪修。「當我們用想要和期待來禪修時,我們是在用貪心禪修;當我們用不滿和不快樂來禪修時,我們是在用瞋心禪修;當我們禪修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幹些甚麼時,我們是在用痴心禪修。」總之,在禪修時,我們帶著貪瞋痴在運作,就不能說那是種正確的禪修。

以上只簡單介紹了德加尼亞禪師的一些禪修觀點,只有當我們掌握了正確的觀點、正確的態度、正確的理解,我們才有正確的禪修。現時網絡上、社交媒體中風行著各類禪法,大家應該謹慎抉擇。新的一年,願各位讀者安樂富有,身心自在!

延伸閱讀

越簡樸 越快樂:專訪禪修導師烏普居士

假如達摩祖師生活在這個世代,他會否舉行朱古力禪?——專訪定賢法師

還歸禪的本來面目:海雲和上教參禪

參考資料

德加尼亞禪師 著,李名強 譯(2011):《一切都是法:用覺知加智慧來歡迎每一個時刻》,江西佛學院印行。


[1] 德加尼亞禪師來自緬甸,十三歲時便跟隨雪烏敏長老學習禪修,三十六歲時在雪烏敏長老的座下剃度出家。長老辭世後,禪師成為仰光雪烏敏禪修中心導師,教授四念處。

[2] 李名強先生的譯本是:「禪修不是觀察目標所做的工作。禪修是心的工作。」另一中譯本的翻譯則為:「在了解這些對象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楚對象不會修行,是心修行。」本文稍作重述,但願不會偏離禪師的原意。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