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x

淨土宗宗祖論釋淨土的生因

善導大師對第十八願的演繹和評價

前文引「淨土三經」及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的開宗《觀經四帖疏》說明,行者以三心為正因,念佛為正行;念佛是因,往生是果。乘佛願力,得生淨土,是釋迦和彌陀的本懷,諸佛齊證的誠實言。諸位淨土宗祖師依教立宗,亦不乖此「生因」相承下去。

如上文所言,此生因法建基於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故此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引《無量壽經》所言,並給予第十八願高度的評價,云:「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善導大師演繹此願,其實是第十八願,但大師卻大膽地取去「至心信樂」,以「稱我名號」而代之,突顯「稱名」念佛是因,往生是果的必然關係。善導大師絕不妄自越格發揮,他依據《觀無量壽經》〈下生下品〉所言:「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因本願和根本願

阿彌陀佛在因地行菩薩道發了四十八個「因本願」,此四十八願都一一導向最「根本願」的第十八願為大前提!何解?第十八願是四十八願中唯一一個聲言「若不生者」的大願,即由阿彌陀佛發下深重誓願,以自己成佛與否作出代價,直下有能力承擔救度十方眾生,保證一心願生者,稱其名號,必得往生的大願。

沒有阿彌陀佛主動要來救度和接引我們,我等凡夫憑甚麽可能得生?若我們稱其名號而不能往生者,法藏比丘就沒法成佛;沒有阿彌陀佛,誰來救度我們?沒有極樂世界,我們也沒有極樂世界去求生?也沒有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我們亦無由得生。

若阿彌陀佛不能成就第十八願,我們亦沒法得生,那麽,對我等凡夫而言,其餘四十七願都沒有甚麽意義了!由此可知第十八願的重要性,龍樹菩薩稱第十八願為「本願」,具「根本願」之義,而非泛指「因本願」。


龍樹菩薩的本願釋──淨土宗的「歸宗」文

印度的龍樹菩薩是「八宗之祖」,當然公認為淨土宗的宗祖。他在《十住毗婆沙論》的〈易行品〉云:「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這是淨土宗的「歸宗」文,亦是龍樹菩薩的第十八願釋,即文中所言「本願」。上文已略解。

「如是」者,如是因,如是果。念佛是因,往生是果,這是本願產生的必然因果關係。「念我」者,即欲生我國也。念者,憶念、想念。為何憶想阿彌陀佛呢?此人欲回極樂世界見彌陀慈父,故言「念我」。

「稱名」者 ,稱是口稱,與心念(意業) 不大相同。稱名是五正行中的「正定之業」,即直接(正)及決定(定)往生淨土的行業!何解?善導大師答曰:順彼佛願 (第十八願)故!

「自歸」者,自是自然而然,自然歸向淨土,佛本願力的作用故。自亦可說是自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自己歸命阿彌陀佛的意思。

「即入 」者,即是即時,非別時;是現生,非當生。得入甚麽呢?得入「必定」。「必定 」者,「正定聚」也,「正定之業」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即如第十一願言「必至滅度」。此乃佛本願力使然,當知。

「常應憶念 」,常即時常,長時修,無餘無間,相續不斷。此不言「稱名」(口業),而言憶念(意業),即願生之心不變,亦象徵對阿彌陀佛救度的信心不動搖。有願有行,稱佛名號,心行一致,是為至心,必生無疑。


善導大師的四十八字「本願釋」

如上文所說,淨土宗的念佛特色是「本願稱名」。除了龍樹菩薩在《易行品》的三十六字「本願釋」外,中國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也育四十八字「本願釋」,如同一轍,如下:「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兩重因果關係,一由彌陀世尊而說,另一由願生眾生而說,展現淨土宗的念佛特色──本願稱名,相得益彰!淨土宗宗祖師論淨土的生因是甚麼?「稱佛名號」,有經證、有論證,亦有往生感應事例的事證!

分享: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