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從《大明三藏法數》淺談法數與弘法的關係

可能很多佛弟子還未讀過《大明三藏法數》這本書。它又稱《大明法數》或《三藏法數》。這本書是明朝永樂年間,朝廷禮請一如法師等所編纂的。當時法師們正在編修「永樂北藏」(在北京編修的《大藏經》),乘此機緣,編修的眾法師以大藏為基礎,把當中關於法數的名詞,都一一輯出,共計一千五百五十五條,全書則分五十卷。《三藏法數》成書距今約六百年。

本書內容,可說就是「數字名相」。第一條是「一心」,最後一條是「八萬四千法門」。當中便是二、三、四之數的眾多條目,例如二種法性、契經二義、三輪、住持三寶等。每一條目都有出處(出於某經某論或某撰述者)和略解。又在同一條目下,如遇各家或各宗派說法不同,都會徵引諸家之說。

近人丁福保(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生,1952年逝世)在〈重刻三藏法數序〉中,對本書法數條目的解釋,給予很高的評價,說「其解釋根柢經論、折衷融貫。開帙犁然、若絲連而璣組。凡艱深之理、尤能以淺顯之筆達之。」這是指它的內容都基礎於經論,折衷各家之說,開展得有條不紊,而文采則如珠璣、如絲綬,甚有華彩。丁氏更盛讚本書是「洵覺海之津梁、昏塗之束炬」。

從弘法角度而言,法數的編纂、羅列和解釋,有助修學者多聞、多思和印證各家之說。因此有助學子修習佛法。

為求方便修學者,丁福保再邀人再編通檢一冊。據〈重刻三藏法數序〉稱,丁氏認為修學者依此法數書檢尋,仍有不便之處。例如初學者遇到佛書經上諸多名相(如真如、涅槃、精進等),如無法數(即一、二、三等) 冠於其首,則頗有無從下手之苦。於是丁氏敦請請黃理齋先生,另編通檢一冊、將全書一千五百五十五條中所引的專名,一一析出。例如原書十地條,即將本條下之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十名詞析出。又如八識條、即將本條下耳目鼻舌身意六識、及末那識、阿賴耶識八名詞析出。然後依筆畫之多寡為次序,編入通檢之內。讓使用者「一覽瞭然、如數掌文、如按圖索驥」。這種體例,就如一本佛學辭典無異。

這本稱為《通檢本三藏法數》的書(原於1923年面世),現有新文豐所重印的1980年的初版。流傳有多廣實不得而知。今天中文佛教辭典已有多種,無論是《三藏法數》原書或通檢本,相信已沒有太多人使用。然而,這兩本早期佛教名詞檢索的工具書,為後來者立下十分重要的楷模,為近代經籍流通和弘法作出重大貢獻。

各位讀到這裏,可能已經想起,「法數」在佛教流播上其實早已有之。我們熟悉的《增一阿含經》就是依法數為次第,從「一法」順次增至第「十一法」作分目而輯成的。因此稱為增一。 例如「一法」之下,有念佛、念法、念僧、念戒等,一一分別廣演;例如「二法」之下,包括有餘和無餘、慚和愧、止和觀等敘說;又例如最後的「十一法」,則有諸如十一種苦行、十一種眾生不得道、十一法禮佛等敘說。

為甚麼佛典中總有那麼多數目,形成所謂「法數」的條目?主要原因是方便憶念,便於教化。這都是與弘法息息相關的。 

佛經浩如煙海,法數有助分判各種內容,組織不同概念,從而將繁複難懂的佛教義理清楚表達出來。這在(佛)經本最早出現時已經存在。 後來,有志於學習和推廣佛教的僧眾和居士眾,就借用了法數的概念,把努力放在方便檢查,比較和融會各家觀點等方面,像《大明三藏法數》等書籍由是應運而生。從廣義來說,這種工具書也是法寶的一種,是弘揚佛法的功臣。

訂閱
通知
guest
0 評論
Inline Feedbacks
查看所有評論